Skype: smszmk@hotmail.com
售中:(1)提供伪基站设备相关图片以及技术资料。
(2)连接设备并告知客户设备连接方法以及配置参数。
(3)按时按量完成伪基站安装调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持和客户沟通。
售后:(1)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伪基站调试,并负责培训客户如何操作4G伪基站以及维护技能。
(2)长期低价提供优质伪基站产品配件。
(3)伪基站设备保修期3年,因设备质量造成设备损坏,我们免费负责维修,如果是因为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我们会在收到消息48小时内,远程或到场维修并给出处理意见。
早熟优质玉米育种团队成员在南繁基地套袋授粉。(资料图)
高粱育种团队在敖汉旗开展品种调查。 (资料图)
大豆科研团队在鄂伦春旗大杨树镇开展“蒙科豆13”品种测产取样。(资料图)
“蒙科聚 促创新——科技助力种业振兴成果筑牢粮食屏障专题路演活动”现场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种业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胡红波 摄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连日来,记者追随“科技种”科研成果,来到科研院所与企业供需两端,探寻“科技种”如何结出“智慧果”。
出政策 搭平台 促转化
创新政策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起到了积极促进效果。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特别是最近自治区农牧厅联合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正在起草制定的《关于加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
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吴忠岩介绍:“《关于加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将加强协同融合,把产学研推拧成一股绳;突出市场主体,提升科技成果供需能力;强化政策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机制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4个方面,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孙国权提到,当前,内蒙古各地农牧业科研单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政策的了解运用不充分和落实不平衡等问题。
11月12日,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联合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内蒙古蒙科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办2023年推进全区农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训会。
培训会邀请英泰科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张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鲁甜、内蒙古沃付集团董事长王智泽分别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实务分析”“高价值专利培育赋能成果转化”“商务沟通及谈判技巧”进行专题培训。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鲁甜认为,推动内蒙古乡村振兴,需要相关知识产权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需求为导向,项目合作为基础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转化流程。
参训人员认为,培训有利于增强大家的成果转化意识,对大家熟悉“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有很大帮助。
11月9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强调,政府要当好“推手”,发挥“蒙科聚”科创平台聚合作用,把科研和市场这两股劲拧起来、把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手握起来,千方百计把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聚合起来。
自治区科技厅成果管理与转化处处长金龙介绍,“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按照“横向一条链、纵向五主干、全区一张网”的总体建设思路,以政策库、人才库、供给库、需求库四大智库作为底层的数据支撑,集成了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完善了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的科创体系。
连日来,“蒙科聚”平台陆续发布大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燕麦等优势特色作物科创成果。
11月13日,“蒙科聚 促创新”——科技助力种业振兴,成果筑牢粮食屏障专题路演活动在呼和浩特创新中心举办。
前来参加活动的邬雪瑞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她深有感触地说:“平台的搭建,有益于我们成果更快地推广。”
活动中,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与内蒙古景琪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鄂尔多斯市满世通科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市中农种业有限公司分别围绕高粱、玉米等新品种生产经营开展进一步合作,签订了成果转化合作协议,签约转化总金额100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内单368’,属于中早熟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等特点。”鄂尔多斯市满世通科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满贵对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充满期待。
这意味着,企业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这也是内蒙古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架起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桥梁的一个实例。
“蒙科聚”平台用市场化专业化机制,向相关企业推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市场前景好,且与种业紧密结合的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团队 育好种 谋转型
大豆原产于我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近年来,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突出。作为内蒙古主要的粮油作物,2022年种植面积达1833.1万亩,总产量250.5万吨,其中呼伦贝尔的贡献率占73%以上。
这样傲人的成绩,离不开科技创新。
2013年,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大豆科研团队被自治区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新品种培育创新人才团队”。10年来,审定育成大豆品种数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居全区之首。2022年,团队选育的“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导粮油品种。今年,选育的“登科5号”列入2023年国家农作物推广骨干品种。“蒙豆”系列、“登科”系列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500万亩,增加农民收入24亿元。
此外,今年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获批呼伦贝尔市首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进内蒙古大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18家单位,以大豆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围绕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大豆高产、优质、抗病等关键技术创新等内容开展科研和联合技术攻关。
在自治区大豆科研战线上还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大豆增产增效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该团队累计育成审定大豆新品种17个,其中高油品种9个,高蛋白品种1个,7个品种实现成果转移转化,制定发布地方标准7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为自治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团队历经10多年,通过冬季南繁及北方室内加代育种等技术,成功育成‘蒙科豆13’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今年通过自治区审定。多年品种试验中平均亩产可达183.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4%,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抗倒伏耐密植等特性。”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强研究员介绍。
今年,“蒙科豆13”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鄂伦春旗展示示范,看禾选种平台平均亩产达200公斤以上,深受老百姓喜爱。“我种植了100亩‘蒙科豆13’,亩产达210公斤,与我种的其它品种相比,每亩增产近50公斤,而且粒大、蛋白高,特别好卖。”莫力达瓦旗汉古尔河镇朝阳村沃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付晓峰对“蒙科豆13”赞不绝口。
依靠科技的力量,内蒙古农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振兴“芯”动能越来越有力。(记者 及庆玲)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