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 smszmk@hotmail.com
售中:(1)提供伪基站设备相关图片以及技术资料。
(2)连接设备并告知客户设备连接方法以及配置参数。
(3)按时按量完成伪基站安装调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持和客户沟通。
售后:(1)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伪基站调试,并负责培训客户如何操作4G伪基站以及维护技能。
(2)长期低价提供优质伪基站产品配件。
(3)伪基站设备保修期3年,因设备质量造成设备损坏,我们免费负责维修,如果是因为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我们会在收到消息48小时内,远程或到场维修并给出处理意见。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绿色发展等应运而生,智能网联新能源车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势力。
近年,国家先后出台《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在此背景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犹如按下了快进键,汽车的电动化、数智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已成为新兴汽车的发展趋势,催生了产业格局的一系列变革。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表示,伴随着“新四化”的快速发展,新兴车型的大量出现,保险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挑战一:“驾驶人”更多元。目前,国内外通常将自动驾驶分为L1-L5级,随着自动驾驶级别提升,驾驶人参与驾驶的程度也不同。L2以下,自然人主导驾驶,系统仅为辅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界定责任,投保人与现行车险无异;L3-L4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5则为完全自动驾驶。
挑战二:风险类型更复杂。随着新兴汽车的快速发展,将形成以车联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为基础的新型交通系统。道路使用者感知、决策与交互行为均将发生改变,新兴汽车的逐步渗透也使得各类交通行为和交通风险更加复杂,衍生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等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智能设备故障造成风险,自动巡航后解除失灵或感应设备失灵等造成事故)
挑战三:生态主体更交织。新兴汽车的生产者、所有人、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关联方等等,都是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中的主体,生态主体更多、主体环境更复杂、主体之间更关联(如网络服务商、智能设备生产商、软件服务提供商)。
顾越认为,对保险业而言,这三方面的挑战可谓压力巨大。首先,定价因子既不是“从车”(之前从车的主要因素是造车质量,是保障安全的核心关键),也不是“从人”(质量上去了,人就是关键了),它涉及车、人、智能设备、网络环境以及有关交互服务的提供商等各方面,定价变得更复杂。其次,风险责任认定复杂交织,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更难界定。在智能网联模式下,自动驾驶系统的供应商、驾驶人、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关联方、生产方等均可能是引发事故的责任方,责任界定和责任清分更为复杂。此外,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保险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保险与4S店、代理机构、修理厂等传统商业模式,与造车新势力的客户经营、数据管理、生态运营等新商业模式截然不同,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新挑战。
那么,保险业应该如何应对“新四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这些挑战呢?顾越表示,以中国太保产险目前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来看,要适应“新四化”的发展趋势,关键是“做好两个方面、突破五个关键”。
第一方面是以共享之名,建立适应“新四化”的利益联合体。
一是共享生态。新兴汽车涉及的产业链,与传统车企产业链截然不同,传统车企的上下游产业链,是供销关系,呈现串联式的上下游;而新兴车企既有传统的零部件供销关系,但同时,系统集成商、软件服务商、周边服务平台提供商以及保险服务商等是新的产业链上下游。所以,与其说新兴汽车还是汽车,不如说是带着汽车外壳的大号智能网联平台。因此,只有建立真正的利益联合体,才能更好使平台更有生命力,平台发展才更有活力。
二是共享数据。如果说油车流动的是汽油,那么新兴汽车流动的就是数据。只有共享数据,才能保持数据新鲜有活力、数据利用有价值,才能使智能网联汽车更智慧,才能使智能网联汽车更有生命力。
第二方面是以创新之举,建立适应“新四化”的保险新型态。
首先要创新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应“新四化”发展的法律体系。2022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明确了自动驾驶道路违法事故处理,填补了此前自动驾驶事故缺乏责任主体的空白,为全国建立法律体系开了好头。
其次要创新保险产品,建立适应“新四化”的保险产品体系。传统车险等产品,已无法适应“新四化”所带来的风险保障需求。根据当前对“新四化”的风险认知,除传统的财产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外,至少要创新开发里程保险、使用行为保险、电池租赁责任保险、智能设备责任保险、充电责任保险、系统集成责任保险等保险产品,基本涵盖智能网联智慧出行的主要风险。
最后要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与“新四化”相关方的利益联合体。在“新四化”下,保险公司与主机厂以及智能设备、数据维护、系统服务等都是联合体。因此,如何从服务维护好客户、建立客户为中心的新商业模式,也是助力智慧出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