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成绩来之不易
政策要定期“回头看”及时做调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怎么融合发展?如何激发消费活力?“两旧一村”改造怎么持续推进?昨天下午,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代表围绕龚正市长代表市政府作的上半年工作报告进行评议。
黄莉新代表在评议中表示,今年以来,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统筹抓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五个中心”能级持续提升、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要按照中央和市委部署,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各项工作,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人大代表要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更好在本职岗位上实干笃行,在依法履职上奋勇争先,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用心用情,助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早抓快落实惠企政策
“报告彰显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锐意进取的决心。”代表们认为,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上海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能取得5.1%增速,成绩来之不易。
稳企业,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一环。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发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8.0版行动方案。陆益代表建议,政府各部门在政策出台后要定期开展“回头看”,对效果不佳、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政策要及时调整。
在刘平代表看来,要抓早、抓快落实惠企政策,让企业尽早、尽快受益,建议在保障头部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腰部企业的扶持,关心小微企业的发展。
上海正在抓紧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王明法代表建议,平台应聚焦出海企业普遍面临的需要和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让上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引领区”。陈峰代表提出,要培养、招揽一批在实务上真正了解世界各国规则的人才,把涉外服务做深做细。
“稳增长,第一条就是全力扩消费。”汪泓代表说,银发经济投资周期很长,回报率偏低。因此,政府部门要考虑如何有效发挥财政引领作用,打造更加细分的市场,让老年人敢消费、愿消费。
“我们目前在文旅产品开发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许丽萍代表以“一江一河”为例,建议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系统的创意开发和商业运营,提升城市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蔡祎婧代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赛事经济对消费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真实销量。
人才是科创最核心的要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背后折射的是整座城市的战略使命、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吕琰代表说,报告中提到,将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生态,为各类创新主体打造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
“人才是科创最核心的要素。”韩威代表提到,目前不少科创项目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的人,这类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创新生态中的纽带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周秀华代表认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让更多科研院校的论文、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或应用产品。
在李谦代表看来,加速科创成果转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布局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园区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
刘小龙代表建议,引导更多政府基金和国有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代表们一致认为,上半年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下半年要继续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市长的报告把加大稳就业力度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杨佳瑛代表说,要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稳就业措施。
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姚树良代表建议要做好后续工作,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系统性开发和道路规划。邱晏代表认为,可以借旧改之机,进一步改造完善城市二次供水相关设施的建设标准,切实提升居民用水质量。
着眼现在,面向未来。施政代表说,希望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和编制“十五五”规划时,能够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工作,工作理念也不能满足于“有没有”,要更加注重“好不好”。韩顺芳代表也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相关民生改善项目的落地实施,持续做好城市更新的“后半篇文章”。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海燕 王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