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悄无声息的“神秘”失踪,一场零伤亡的“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军全城搜捕抗日文化人士。生死关头,大批在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突然“神秘”失踪,几个月后竟奇迹般安然出现在抗日大后方。

“这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1942年,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度过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圣诞节。”在深圳市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李燕辉讲述中,时光回拨到84年前,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序幕。

皖南事变后,知识分子在国统区遭受压制,香港成为他们的避难所。但日军占领后,试图利用他们宣传“大东亚共荣圈”,许多人被要求到日军司令部报到,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当时聚居于此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数百位文化界人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更是日伪势力急于控制的重点目标,他们的安危,关系着国家文化的存续。

在香港沦陷当天,中共中央南方局就迅速发来急电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营救!周恩来部署,指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尹林平等,火速展开营救行动。一场跨越水陆、分路突围的大营救悄然启动。

陆路上,游击队员护送邹韬奋、茅盾夫妇等20多名文化人士扮作“难民”,历经艰险,从香港撤离到游击队驻地白石龙村;水路上,小船悄悄驶向汕尾、澳门,何香凝、柳亚子等年长者由此脱险;西线经澳门转内地,夏衍、蔡楚生等被日军点名通缉者成功撤离。

营救过程难免艰险,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魏法谱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何香凝那组人坐船赴汕尾时,因海上无风滞留多日,断水断粮之际,恰遇海上游击队巡逻,终得以获救。”

1942年夏末,300多位文化名人全部脱险。邹韬奋在白石龙题写“保卫祖国,为民先锋”。他激动地表示:“这次转移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人民的枪杆子就没有人民的笔杆子,两者结合才能把日本侵略者扫出国门之外!”

“这些文化名人脱险后,继续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为民族救亡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后来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副馆长唐琳说,“他们留下的《脱险杂记》、漫画、题词等,都是珍贵的红色资源。”

这段历史至今仍在粤港澳大湾区产生深远回响。李燕辉表示:“去年有7000多名香港学生来到深圳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我们与香港海防博物馆、西贡抗日纪念碑管理机构都保持着密切合作。”

魏法谱认为:“大营救是粤港澳同声同气、共御外侮的生动体现。挖掘这段历史,对增强大湾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80多年过去,香江潮涌,初心不忘。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不仅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火种,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的使命担当。今日回望,仍让人心潮澎湃,感佩万千。



上一篇:军毯为幕 唤醒民众抗战决心

下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