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绽高原、藜麦结金穗,“四个加”模式共谱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9月5日至8日,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这场以“跨越山海 申情乐购”为主题、由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盛会,展览面积近2万平方米,覆盖上海展览中心全馆,设600多个展位,汇聚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云南全省、福建三明等对口支援协作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南、贵州等合作框架协议地区的千余种特色产品。

第八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序馆“实景化+沉浸式”的对口工作成果展示区,生动呈现“上海企业+当地资源”“上海研发+当地制造”“上海市场+当地产品”“上海总部+当地基地”四大协作模式,成为展示上海与对口地区产业、消费协作成果的鲜活窗口。

【上海企业+当地资源】

高原盛开“致富花”,盘活闲地惠农户

上海企业携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深度对接对口地区独特自然资源,让“藏在深闺”的资源变身带动经济的“金钥匙”。上海医药集团在云南以自建基地、合资合作、科技创新三大模式,布局滇西红豆杉、文山三七种植网络,并联合云南白药共建“中药资源生态圈”,旗下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更突破高寒限制,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建成全球海拔最高藏红花基地。

在日喀则种植的藏红花出现在了展台上。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日喀则是上海对口援建地区,下辖的萨迦县之前没什么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特药部副总经理裴卫忠直言,初到萨迦时,当地自然环境艰苦,与上海差异巨大,“原先的种植方法、管理措施原封不动拿过去,肯定是不行。”

为此,技术团队耗时两年开展科学实验,最终让藏红花在高原完成完整生命周期开花繁殖。“现在产量还处于试验跟推广的起步阶段,未来随着适应性栽培技术解决,就能进一步推广。”

基地不仅突破技术难关,更注重“授人以渔”。“在当地培养培训一批人才,这是最关键的。”裴卫忠解释,藏红花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吸引当地农户参与各项生产作业,“从种植到花的采摘、烘干、球茎采挖、挑选,全靠人工,需要招募当地农牧民,忙的时候月收入能达四五千块。”

当地农民正在采摘藏红花。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萨迦藏红花不仅长势好,品质更优——总苷含量达14%,高于国家标准40%,还依托上海中药饮片质量追溯平台,成为首个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的藏草药产品,每年带动朗巴吉村农牧民就业约1500人次。

这种“上海企业+当地资源”的模式,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既打破特色资源开发瓶颈,更构建“种植-加工-销售-追溯”完整产业链,为高寒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上海研发+当地制造】

科技育出“优产藜麦”,撑起农民增收路

上海科研力量为对口地区产业注入“科技基因”,通过种源培育、技术指导,实现“上海研发”与“当地制造”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惠及农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西藏萨迦县扯休乡开展的藜麦产业项目,便是典型范例。

本届展销会萨迦藜麦的展台前,人头攒动。“以前只听说藜麦健康,没想到还这么香糯!”上海市民王先生品尝后当即决定“多买几包”。

萨迦藜麦。受访单位供图

“藜麦蛋白质高、抗高寒,萨迦藜麦种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每100克含23%的高蛋白,我们在那里种了万亩藜麦田,既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也让高原好粮通过展销会走进上海家庭。”中藜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任林道出了这份“美味”背后的协作力量。

技术赋能下,藜麦产业规模与效益双提升:2023年启动时种植2500亩,2025年扩至1万亩,亩产超400斤,田间收购价约为青稞的5倍,2024年“萨迦藜麦”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建成深加工配套工厂。2023-2024年,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农机租赁带动农民增收477.2万元,就业6721人次。2025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在日喀则挂牌院士工作站,将推动萨迦打造高标准藜麦种源基地。

“上海研发+当地制造”模式,以科技为桥连接科研优势与生产优势,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实实在在获益。

【上海市场+当地产品】

滇味小院驻上海,打卡热潮带消费

上海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多元需求,为对口地区产品打开销路;而地域文化的融入,更让“上海市场+当地产品”模式兼具商业价值与体验感。“有风小院”在上海的4家门店,便是云南特色产品与文化走进上海的“体验站”。

展销会上的“有风小院”展台。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有风小院在上海浦东有4家店,去不了云南,在上海一样能体验到云南风情。”有风小院相关负责人罗颖浩介绍,门店主打云南特色,“有云南咖啡、米线、小零食,还有云南手作,比如白族扎染、非遗螺钿、非遗竹编、绝版木刻等。”

为让体验更沉浸,门店还提供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换装拍照服务,市民能在这儿度过一整天。罗颖浩提到,门店还实现了“沪滇融合”,“我们把上海特色也加进去了,比如上海的馄饨、圆子、菜饭,形成新的体验打卡点。”

位于上海浦东的“有风小院”一隅。受访单位供图

罗颖浩透露,门店自2024年2月营业以来,人气颇旺,吸引了超百万受众,带动云南、新疆等地帮扶产品销售近千万元。“单店单日人流量差不多有两三百人,四家店平均一天总流量达到1000 人。”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云南产品的销路问题,更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感受云南文化。“上海市场接受度很高,各方反馈都觉得这个模式好。”罗颖浩说,通过门店,云南产品与文化被更多上海人熟知,也为云南特色产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海总部+当地基地】

链起田间“罗汉笋”,织牢乡村振兴增收网

以上海企业为总部、在对口地区建生产基地,构建“乡村作物、城市落户”完整产业链,是上海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自1999年起便践行此模式,二十多年来累计销售农副产品500亿元,其中45亿来自脱贫地区,近300家农副产品供应商中,1/3成长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十余万农民增收。

“来伊份在全国有3700多家门店,很多产品原料来自上海对口帮扶地区。”来伊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晓瑜介绍,企业消费帮扶力度持续加大,“每年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上传的采购数据,连续三年超过3个亿”。

罗汉笋也来到了本届展销会上。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在云南昭通,来伊份的产业链布局尤为典型。“2013年,我们跟成都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云南昭通罗汉笋系列产品。”张晓瑜透露,后续在来伊份推动下,合作方直接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建了罗汉笋生产工厂和基地,此外,来伊份牛乳力奶源来自云南腾冲,年销售额超5000万;原料来自普洱市宁洱县的咖啡冻干块还获食品创新金奖。

合作中,来伊份还向当地企业输出供应链标准。张晓瑜举例,咖啡加工中会指导当地企业“把控豆子成熟度、烘焙过程,确保达到咖啡冻干的品质”。“等产量起来了,我们计划等当地技术成熟后把更多的生产部分放到普洱宁洱县,让当地能自主生产,掌握一门技术。”

产业带动就业与增收成效显著,原料采购间接惠及更多农民。“从云南的普洱茶、坚果、蜂蜜、牛奶、咖啡、罗汉笋等等的农特产品,我们让对口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进上海市民的餐桌。”张晓瑜说。

来伊份展台上,各种当地产品琳琅满目。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从“上海企业+当地资源”激活资源潜能,到“上海研发+当地制造”注入科技动能,再到“上海市场+当地产品”搭建产销桥梁,以及“上海总部+当地基地”构建完整产业链,第八届展销会展示的“四个加”模式,是上海与对口地区“跨越山海”协作的生动实践。这四种模式相互支撑、互利共赢,既让特色产业成为对口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上一篇:五名优秀养老护理员“落沪” 人才激励持续提升

下一篇:“小上马”开跑,上马Speed X系列赛少儿跑鸣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