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6周年华诞。当日,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熙和巷70号的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参观者。
1945年12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在这里代表新四军接受驻高邮日军投降,此时距离日本宣布投降已经4个多月。同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已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的一幕,如今定格在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这两处旧址同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一位带孩子来参观的南京市民说:“我们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到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系统了解了抗战期间中华民族从极尽屈辱中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深刻理解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我和孩子都深受教育。”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人民网记者 周梦娇摄
昔日受降地获系统保护
青砖灰瓦,中西合璧,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始建于1930年,它原是一座做礼拜用的礼堂,日军1939年侵占高邮后把这里作为司令部驻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据守高邮的日伪军依然负隅顽抗,拒绝向新四军投降。当年12月19日,粟裕指挥打响高邮战役,至26日攻克高邮城,这一天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崎学在礼堂大厅内向新四军投降。这里由此成为日军成建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投降的历史见证地。
到了2011年,高邮市决定将这处重要历史见证地改建为纪念馆。“我们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完成对旧址的修缮及周边改造工作。”旧址布展工程工作人员胡玲回忆,当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旧址修缮维保、史料文物发掘整理工作,一些抗战后人在此过程中提供了大量手稿、录音带、历史图片等。
2014年高邮战役胜利69周年之际,纪念馆正式开馆。走进馆内,我军将士英勇攻城杀敌、日军指挥官敬献紫云刀等经典场景被一一复原。“就拿受降仪式蜡像来说,馆方以历史照片和亲历者回忆为依据,人物站位、长条桌椅的布局等均与当时的影像资料高度吻合。”讲解员韦玮介绍说。
如今,当地系统打造了一座集纪念馆、胜利广场、英雄广场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园。其中,胜利广场位于旧址正前方,由抗日甬道和下沉式广场两部分组成。锈红色的甬道长约125米,两侧为14个篇章组成的浮雕墙,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
高邮市文旅局文博管理科科长金晖表示,为赓续红色记忆,文物部门系统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通过“人防+物防+技防” 相结合的模式,全方位筑牢文物本体的安全保护防线。
纪念馆内的受降仪式场景复原。人民网记者 周梦娇摄
多元路径激活红色记忆
9月26日,扬州市民常碧华带孩子来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参观,两人戴上AR眼镜,手持导览机,通过专用设备扫描场景,屏幕上就会呈现动态历史影像。目睹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复原,常女士说:“这样的方式更便于孩子认识这段历史。”
“这是江苏首个AR体验红色文旅项目,2023年由馆方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旧址工作人员高枫介绍,除了AR眼镜,园区去年还启动了展厅语音智能化导览工作,系统不仅能自动识别游客位置、推送对应讲解,还支持多国语言实时翻译,目前新系统正在录制讲解词。
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是当地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阵地。据统计,今年1—9月,已有40多万人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馆每年举办数十场特色展览,涵盖美术、书法、邮票等各类展品。”高枫说,9月3日胜利日,高邮市邮政分公司在胜利广场举办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展出了《抗日烽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砥砺前行我们走在大路上》等18部邮集。
这里也是大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的实景课堂。9月16日,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新生前来探访,他们来到胜利广场,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到礼堂听讲《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思政大课。
寻访结束时天色渐晚,参观者依次在镌刻着抗战牺牲将士名录的英烈墙前驻足,轻轻放下一束束白菊。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数以万计的革命先烈以热血和生命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
上一篇:2025南通文旅乐购嘉年华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