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翔站融入全球供应链
“海铁联运”带来集装箱量爆发式增长,单日办理辆数首破1万大关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翔编组站迎来新里程碑,8月16日单日办理辆数(货运列车的节数)首破1万大关,达10045辆,创有记录以来的新高。南翔站从一座服务内陆的传统车站,到融入全球供应链,转变为“海铁联运”的关键一环,这座百年车站显示出不同过往的战略价值。
在很长时间里,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上海港,集疏运体系高度依赖公路运输,每天有大量集装箱卡车进出,给城市公路交通带来不小压力。
南翔站的复兴,核心动能来自“海铁联运”的爆发式增长。“南翔编组站去往芦潮港及洋山港的集装箱量,从2019年的9.4万标准箱,到2024年突破90万标准箱,五年增长了近十倍。”南翔编组站调度车间副主任蔡文良道出一组强劲增长的数据。
这一巨变的背后,是中国物流运输结构的大变局。在国家“公转铁”战略下,货运列车一节车厢就是一个集装箱,南翔站每天办理1万辆货运车厢,意味着公路上能减少1万辆集卡,这对纾解公路压力、减少尾气排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都意义重大。
车流的暴增,离不开技术的赋能,数字化转型与精细化管理成为关键支撑。在南翔编组站的调度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数据跳动,场站作业情况、即将到来的列车信息都实时显示。
“我们利用大数据预判、科学编组,好比送快递时,不仅把相同小区的快递用一辆车送,甚至做到按序装车,这样下游站点的效率就会更高。”南翔编组站技术科科长何松涛说。
面对可预见的业务量增长,南翔编组站正探索应用“5G+AI”技术强化车流预判能力,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铁路运输枢纽,为上海及长三角物流保通保畅注入更强动能。
回望历史,南翔站走出“V”形复苏曲线,也是上海城市能级跃迁的缩影。始建于1905年的南翔站,曾是华东地区的铁路货运枢纽编组站,承担长三角铁路货运列车解体、编组等关键任务,运输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的列车在这里大进大出。但随着上海产业转型,传统“黑货”变为以家电、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白货”,这些货物体积较小,南翔站单日办理车辆数一度跌至5000辆左右。而当车站货运量再次站上巅峰,运送的货物已经变成代表全球贸易的集装箱了。
从地区货物集散到嵌入全球贸易服务链条,百年南翔站的繁荣与兴旺,成为上海提升供应链枢纽地位、巩固国际航运中心能级的又一缩影。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力 实习生 赵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