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旭霞)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辟新路径。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计划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中国与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上。
葛学军表示:“我们计划将华南国家植物园主导开发的一款基于大规模科学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识别应用——生命网格(BioGrid)App推介给秘鲁的合作者,鼓励他们在秘鲁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推广使用。”
秘鲁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是许多大宗农作物及其近缘物种的起源地,比如马铃薯、甘薯、西红柿等,是非常宝贵的基因库。秘鲁还拥有拉丁美洲典型的三大生态系统:安第斯高山生态系统、亚马逊热带雨林、西太平洋荒漠生态系统,是拉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与秘鲁合作者一起考察亚马逊热带雨林。受访者供图
葛学军表示,秘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不足。他们选择秘鲁作为优先合作对象,通过双边优势互补的方式加强秘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2010年,中秘两国科研人员开始合作开展对安第斯高山明星植物——安第斯皇后凤梨进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工作。他们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特别是基因组重测序方法,分析了秘鲁境内9个群体共计200个安第斯皇后凤梨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从遗传的角度探讨了安第斯皇后凤梨的濒危机制,为当地政府和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保护策略和政策建议。
十多年来,葛学军与来自秘鲁等拉美国家的科学家加强科研合作,开展多次野外联合科考,不断深入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比如,在厄瓜多尔,他们开展热带云雾林和安第斯高山特有植被——帕拉莫的考察。拉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葛学军留下深刻印象:“全球30多万种高等植物中,南美拥有超过11万种,比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都丰富。”
“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和紧迫。气候变化,比如安第斯高山冰川退化,给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也给当地农业和饮水安全带来威胁。”葛学军表示。
葛学军分析称:“目前,拉美国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仍主要停留在生态系统的调查、分类学等非常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他们在基因组学、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保护地评估和设置等领域的工作都相对滞后。”
“人工智能模型将应用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与生态系统评估中。”葛学军表示,“人工智能模型结合遥感技术能实现实时栖息地监测,自动识别和勾画出森林、湿地、草原等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并以近乎实时的速度检测其变化,包括监测森林砍伐、非法采矿、农业扩张、城市蔓延以及评估生态恢复项目的进展。”
葛学军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增强公众和科学家的数据采集能力、物种识别能力、鉴定对接能力和数据发现能力,为中国和拉美国家长期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支持。“在高新科技的支撑作用下,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将大有可为。”葛学军说。
下一篇: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媒体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