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 smszmk@hotmail.com
售中:(1)提供伪基站设备相关图片以及技术资料。
(2)连接设备并告知客户设备连接方法以及配置参数。
(3)按时按量完成伪基站安装调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持和客户沟通。
售后:(1)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伪基站调试,并负责培训客户如何操作4G伪基站以及维护技能。
(2)长期低价提供优质伪基站产品配件。
(3)伪基站设备保修期3年,因设备质量造成设备损坏,我们免费负责维修,如果是因为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我们会在收到消息48小时内,远程或到场维修并给出处理意见。
11月6日,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迈克尔·I·乔丹和德国科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以表彰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成果,每人获得奖金为1000万人民币。
前者因“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后者则因其“对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一个是热门学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一个是引领科学前沿的生命科学,为这两个领域的基础研究颁发的顶科协奖,犹如在科学大海中树立的新航标,照亮基础科研的前行道路。
拔得头筹的两位科学家,是如何开启科研大门的?他们有哪些科研经历分享给青年科学家?他们对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又有哪些期待?且听大江东发自颁奖现场的报道。
获奖是莫大荣誉,但不是科研的目的
这是迪尔克·格尔利希第一次来中国,也是首次参加顶科论坛,面对媒体连珠炮的问题,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他有些拘谨,他很诚恳地说:“我是新手,没准下一次,我能回答得更好。”
寥寥数语开场白,尽显德国人的严谨谦和。
当从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那里,得知自己成为首届顶科协奖得主时,格尔利希教授惊喜不已。谢克曼教授是格尔利希在学术生涯开始时就视为榜样的人物,能获得他的认可,足见顶科协奖的分量。为此,格尔利希非常期待此次中国之行。
在喜悦之余,他也强调,做科研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爱好是他探索未知世界、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科学是迷人而有益的,从事科研是一项巨大的特权。”
顶科协奖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格尔利希教授大奖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一项原创性成果。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蛋白质运输存在选择性,但究竟怎么选择、怎么运输,并不清楚。他带领团队在可能是自然界最有效的蛋白质分选机制的核心,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体状态——“选择性相模型的核孔复合体通道”。最初,学界对于“选择性相”这个概念存疑,甚至出现反对的声音。
“当发现了问题,并笃定自己找到了唯一可能的答案,就不要因为反对的声音而气馁。” 他说,科研遭遇质疑和挑战时,要相信自己,并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去验证,而不是急于反驳。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与“选择性相”密切相关的现象——细胞相分离。正是细胞相分离导致无膜细胞器的形成,这一现象也在细胞生理学中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格尔利希教授成为这一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他持续获得多项基础性发现,从而彻底改变细胞生理学领域的研究。
“这段细胞学研究领域的发现历程,使这个奖项于我而言更为珍贵,斩获顶科协奖,是对这一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极好认可。”格尔利希教授在颁奖典礼上动情地说。
迪尔克·格尔利希接受专访
前沿探索,离不开交叉研究和科研国际合作
格尔利希教授把获奖视为对科研的肯定,乔丹教授则说获奖给他带来新的互动,与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更多的学生、产业界人士、政府官员交流。
看到不同领域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乔丹教授发表获奖感言时,自我调侃一番:“我的教育背景可能在学界稍显‘异类’。我最初取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得认知科学博士学位,而我的首份教职与神经科学相关。步入目前从事的智能科学和统计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我还参与过分子生物学、统计物理学、经济学、控制理论、语言学和运筹学的项目。”
30岁前广泛涉猎各专业领域的经历,为乔丹教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底。他告诉年轻科学家:“在找到你们确定想要深耕的方向前,请勇于探索不同领域。得益于大学体制特有的学术自由,我最终选择了扎根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
乔丹教授是中国科学界和人工智能产业界的老朋友。如雷贯耳的自动驾驶汽车、X光片分析、蛋白质折叠预测等机器学习的应用,都基于乔丹教授的研究所塑造的理论框架。他曾多次到中国讲学交流,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他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长聘副教授、机器学习研究组负责人龙明盛,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
当记者提及国际科研合作的话题,乔丹教授连说了几个“Open、Open、Open(开放)”。显然,这位被誉为国际人工智能泰斗的基石科学家,不愿意看到个别国家的偏见、狭隘,阻碍了国际科学界正常的学术交流与科研交往。“同早期工程领域一样,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所有种类的人,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走向繁荣并实现愿景。”他如是表示。
中国科学界相对陌生的格尔利希教授,来自赫赫有名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这里诞生了多位诺奖得主和影响世界的科学家,也是很多中国科研人员向往的学术殿堂。
“我的实验室里有三位中国学者,他们训练有素,做出很棒的成果。”格尔利希教授说,顶科论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平台,中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可以在生命科学学领域开展很好的合作研究。他希望新冠疫情大流行尽快结束,人与人之间能自由交流。“这对科学来说非常重要,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乔丹教授接受采访
组乐队、爱运动,爱科学也爱其他
“德语有句谚语,健康的大脑需要健康的身体。”格尔利希教授每周固定要做6次体育锻炼。他喜欢各类运动,经常打排球。用他的话讲,一半时间给了科学,一半时间留给运动。
他有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有一个同样热爱科学的哥哥,兄弟俩喜欢收集水晶、矿物,会到森林里观察植物、动物。他学会阅读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科学的。拿到一块矿石,他会忍不住想知道里面的化学成分。八九岁时,他从父母书架上取阅化学书籍自学,试图从植物中提取天然化合物。“我儿时的房间,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实验室”。后来,他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金奖,“可以说,化学伴随了我的一生”。
如今,他自己的家庭也延续着爱科学、爱问为什么的浓厚氛围,一有时间,他就和五个孩子讨论科学问题,恒星、天体物理学、黑洞和中子星,都是他们的话题。“如果你四处看看,你日常使用的东西里,都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电脑芯片是怎么工作的,飞机为什么会飞,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讨论,培养你的兴趣。”格尔利希教授说。
乔丹教授则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不仅编写机器学习相关的教材,还是一名非凡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该领域许多中坚力量和创新人才。
他多才多艺,精通多种乐器,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教授乐队的首席架子鼓手,曾在学校组建乐队演出。他在亚利桑那州长大,在那里接触到不同类型音乐,给了他很多奇思妙想和科研灵感。
乔丹教授说,学习新事物,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他最大的乐趣。因为不同领域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意味着全新的事物将会发生。“我至少花费30%的时间学习新事物,它们可能在未来与我有关。我看过很多视频,甚至读过一些有趣的本科生水平的书籍。”今年66岁的乔丹教授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保持着睡前阅读非自己科研领域专著的习惯,“我以阅读为乐趣,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努力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而不是一个狭隘的人”。
(本文图片均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下一篇:“城市大脑”再升级探路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