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 smszmk@hotmail.com
售中:(1)提供伪基站设备相关图片以及技术资料。
(2)连接设备并告知客户设备连接方法以及配置参数。
(3)按时按量完成伪基站安装调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持和客户沟通。
售后:(1)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伪基站调试,并负责培训客户如何操作4G伪基站以及维护技能。
(2)长期低价提供优质伪基站产品配件。
(3)伪基站设备保修期3年,因设备质量造成设备损坏,我们免费负责维修,如果是因为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我们会在收到消息48小时内,远程或到场维修并给出处理意见。
上海光机所专设青年人才激励计划,不拘一格选拔激发创新活力
没有“帽子”,照样有追求卓越舞台
毋庸讳言,有了各种人才称号的“帽子”,青年科技工作者可以得到更多的科研支持。但“帽子”毕竟有限,戴上“帽子”的也是少数,如何激发更多没有“帽子”的青年的创新活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专为没“帽子”青年出台了人才激励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效果如何?记者走访了所里几位青年。
“激励让我全力以赴”
“我获得所里支持的时候,《自然》封面文章还未发表,我也不是国家、上海市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在这个时候,获得的认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种激励让我可以全力以赴投身研究,并让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所里产生了更深的归属感。”王文涛研究员告诉记者。
增强了归属感的“支持”,正是上海光机所实施的“尚光青年人才”计划,按照青年人才成长阶段分为甲、乙、丙、丁四类。2020年,王文涛获得甲类支持,用他的话来说,“支持力度还挺大的”,税前收入一年多了25万元。
王文涛不负所期。一年后,2021年7月22日,上海光机所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基于激光加速器的自由电子激光,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上;2022年王文涛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如今,王文涛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成果是阶段性的,虽然我们目前在这个领域走在国际前列,但接下来更多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路怎么走。”
“提升研究人员自信心”
“说实话,我们做工程的出成果比较慢,也很难发论文,如果按照常规的人才评价体系,确实比较难操作。”41岁的陈迪俊研究员从在上海光机所读博士起,一直从事工程研究。
“毕业时所里的航天激光工程研究刚刚起步,这件事对国家挺有意义的,我也就没有考虑其他工作。”陈迪俊告诉记者,当时去企业的同学都拿了高薪,他那时还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几年后他结婚生子,一下就感受到了压力。
适逢上海光机所2014年针对优秀的副研究员出台了“青年特聘研究员”计划,入选者不仅可以提前享受研究员待遇,还具备博导资格,可以招收博士生,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激光器研究中崭露头角的陈迪俊入选第一批青年特聘研究员。“这对我的支持挺大的。一方面,当时是我家庭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另一方面,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本来需要一定的年限,这种不拘一格的选拔让我感受到了所里对我的认可。”
2020年“尚光青年人才”计划一推出,陈迪俊即获评甲类。“相比待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做工程研究岗位人员自信心的提升。周围做工程的同事也看到了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有真才实学就能被看见”
“我以前以为人才‘帽子’很重要,但现在我和身边同事慢慢发现,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被看见。”32岁的姜益光告诉记者。
5年前,姜益光博士毕业,放弃了年薪50万元的工作,留在上海光机所做博士后。“当时,我手头的红外材料研究刚做出点眉目,放弃实在太可惜了,还是想做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事情。”
2020年,姜益光入职上海光机所没多久,就获评“尚光青年人才”计划乙类。“我当时没有任何人才‘帽子’,但享受到了所里的人才政策改革红利。”
2022年对于这位“90后”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一年:作为年纪最小的负责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交叉团队;获评上海光机所“青年特聘研究员”,享受研究员待遇。
“在所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现在是乙类,接下来打算冲甲类。对于青年人来说,除了待遇,还要有平台,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工作做到国际最前沿或最高水平。”35岁的彭宇杰研究员告诉记者,他在上海光机所感受到,这里科研氛围浓厚,鼓励创新,年轻人也非常愿意留在所里。
彭宇杰继自主研发了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的泵浦源系统后,又开拓了一个研究新方向。“以往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都集中在可见或近红外波段,我们将其拓展到了中红外波段。”
不仅待遇有上升空间,还有能成事的平台,35岁的刘恺也感同身受。和高功率无源光纤器件打交道的他,去年获评首批上海光机所卓越工程师(青年),在他看来,在上海光机所,青年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发展的空间。
“所里工程任务多,因此有不少青年技术支撑人员,他们往往只是大工程、大装置任务中的‘螺丝钉’,但也是技术活,做好了也可能培养成为大国工匠。”上海光机所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新设立“尚光卓越工程师”,专门支持紧缺急需的关键技术支撑人才。
记者手记
为人才激励破题
采访中,上海光机所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想上门来“取经”,学习青年人才工作经验。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
青年人才始终是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所在。从不拘一格的“青年特聘研究员”,到“甲乙丙丁”类尚光青年人才,再到新设立的“尚光卓越工程师”,上海光机所打造的特色人才培育计划自成体系,覆盖4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人才或耐得住寂寞潜心从事基础前沿研究,或坐得住“冷板凳”持续攻关核心技术,给他们以机会和舞台,就是让创新力蓬勃发展,让具有策源意义的“核爆点”尽快涌现。
人才激励体系的背后,是“破题”的决心。就如记者采访中感受到,一线青年人才考虑的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路怎么走”,所里多年来谋划的时间尺度也是未来5年、10年……瞄准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需要加快青年人的成长,通过设资助、给岗位、压担子,遴选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上海光机所实施的青年人才激励计划,体现了这种迫切性。特别是所里在可用于人才激励的经费有限、统筹资金颇为紧张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激励青年人才。决心与制度共同发力,让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渐成风气。(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