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3年相比,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下降65.9%,全年优良天数达290天,为历年最多。
北京森林资源总量实现了倍增,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8%,去年北京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至2024年,北京累计记录151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
超大城市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组组数据是北京给出的生态答卷。
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两岸绿意盎然。丰台区供图
以精细治理筑牢生态基底、以花园城市提升宜居品质、以绿色能源驱动未来发展……首都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
从1微克到0.1微克 “抠”出“北京奇迹”
“滤膜就如同家中空气净化器里的滤芯一样,2015年的滤膜吸收了太多PM2.5,因而是灰黑色的;到了2024年,滤膜就变成了灰白色。”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两块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展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
“北京PM2.5的年均浓度从每立方米近90微克下降到30.5微克,而进一步改善需要0.1微克、0.1微克地去抠,抓住每一点改善的可能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到“1微克行动”再到“0.1微克行动”,北京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开展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
一张精密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将3000多条路网、20余万辆重型柴油车、2000多个工地、上千家涉气企业纳入监测,每天汇集上亿条数据展开精准治理。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三监”(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测部门智慧感知、监察执法部门精准执法)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上,清晰显示着各类信息数据。大气“三监”联动大模型如同精密的大脑,哪里车多、哪些车的排放状况异常等,实时尽在掌握。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表示,通过全面监测感知、智慧分析研判,“三监”联动大模型实现了大气环境管理高效精准调度,助推北京生态环境治理逐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从“五颜六色”到“绿意盎然”,“2013年—2024年PM2.5级别日历图”呈现的变化趋势,清晰地反映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历程。十年间,北京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出了蓝天。从“APEC蓝”到“冬奥蓝”,如今“北京蓝”已是常态。从最初不被看好,到如今受到国际认可,北京大气治理被誉为“北京奇迹”。
北京艺术中心。杜智广摄
“北京奇迹”在摄影师杜智广的镜头里也“一目了然”——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大片越来越来多。“这几年拍摄成功率越来越高,说明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越来越好了。”他说。
杜智广拍摄的不仅仅是城市风光,更是记录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轨迹。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给摄影爱好者带来了“大片自由”,更让北京市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从织绿成网到绿意满城 描绘“花园北京”
“太美了!快给我拍一张,这儿一路繁花,水清岸绿,简直是骑行者的天堂!”骑行爱好者李旭冉放慢了速度,兴奋地招呼同伴。
丰台区永定河亲水廊道吸引了骑行爱好者。丰台区供图
去年7月,丰台区永定河亲水廊道建成开放,这条总长13.08公里的滨水绿廊,串联起晓月湖公园、绿堤郊野公园、紫谷伊甸园、北天堂公园等4个公园,成为了市民休闲运动的热门去处。
沿着这条蜿蜒的廊道骑行或漫步,道路两侧是由40余种花卉构成的10万平方米“复合”花海,从5月到11月连绵不绝的盛放着,让人心旷神怡。
美景可感可及,离不开北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扩绿、兴绿、护绿。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系统谋划、推进一系列生态工程,全力“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
丰台区在全市首批发布了《丰台区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汇城、景观靓城”绿城九法,旨在超大规模城市中构建起“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四季有花”的花园式空间体系。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多年修复,总面积近万亩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成为首都南部不可或缺的生态绿肺。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作为一名“追鸟人”,张耳跑遍了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用镜头定格了无数飞鸟的灵动瞬间。
“公园特意为鸟儿设计出一条一公里长的起降‘航道’,还扩大了水域面积,增加了桑树等食源性植物给鸟类当‘口粮’,众多鸟儿循‘绿’而来。”张耳说。
如今,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与永定河亲水廊道、莲花池公园、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园博园一同形成了丰台区的“城市观鸟走廊”。仅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就记录到野生鸟类17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胸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红喉歌鸲、白腹鹞、红隼等珍稀物种不断现身,成为了首都花园城市生态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
截至2024年底,北京全市的公园数量已增至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园与城市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
今年,北京计划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1000万吨,将全面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
从全链布局到示范应用 驱动“低碳北京”
早上9点,兴40路氢能公交司机王刚像往常一样,驾驶着公交车,熟练地驶入海珀尔加氢示范站准备加氢。“比燃油车加油还快,一般10分钟左右就加满了,能跑400公里。”他细数着氢能车的优点,“这车特别环保,噪声小,乘坐也相当舒服,什么异味都没有。”
兴40路氢能公交驶出海珀尔加氢站。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王师傅经常去的海珀尔加氢示范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加氢站。下午两点,加氢站入口处,八九辆冷链车、重卡等排成一队“长龙”等候加氢,繁忙的加氢场景已屡见不鲜。加氢站工作人员表示,加氢站每天最大加注能力达4.8吨,可满足8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
这是大兴区敏锐捕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势头、为氢能产业提供丰富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
放眼整个大兴区,氢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从2020年首批23家企业入驻,到如今260余家氢能产业企业汇聚,从制氢、储氢、运氢到加氢、用氢,形成了完备且紧密协同的全产业链条。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2021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台,其中明确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北京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
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摄
五年来,大兴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锚定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维度持续发力,交出亮眼答卷。自规划建设以来,大兴区出台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企业落户、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给予全周期支持。同时,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关键核心装备实现国产化突破。
而位于京西南房山的燕山石化,以服务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翻开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今年3月,燕山石化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装置正式投用,其氢气总产能突破每年8000吨,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供应基地,将助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区域绿色交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配套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铺平道路。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加氢站数量将突破24座,服务车辆超4000辆,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氢能,正快速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从一微克、一微克“抠”出的“北京蓝”,到推窗见绿、四季飞鸟的花园城市盛景,再到氢能驱动、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链条,北京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项以科技赋能精准治理、以规划引领生态建设、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系统工程。
北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超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可以越走越宽,越走越绿。这份持续书写的“绿色答卷”,不仅属于北京,也为全球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北京样板”。
(何晶茹、崔东、高星、董兆瑞、李博、鲍聪颖、池梦蕊、尹星云、唐宋、许峥)
点击进入专题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地方系列报道】
辽宁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东篇 广东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庆篇 河南篇 陕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广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