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ADJXXX出租车司机一路骂骂咧咧,并且带着情绪开斗气车、弯道不减速。到达目的地后,司机竟然让我家人拍照去投诉,说他不怕……”一位游客与家人在上海某交通枢纽遭遇出租车拒载,投诉至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近期频繁出差的张女士在机场火车站打车后说,“打到短单(指行车距离短),总是听到出租车司机抱怨。如果是长单(指行程距离长),师傅脸色特别好。”
记者在调查时搭乘的出租车,卫生堪忧且有浓烈异味。马作鹏摄
网约车快速发展,在大大缓解“打车难”同时,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引发的监管新情况,也为各地管理部门带来新挑战。而消费者对交通工具、服务质量需求的提升,也是引发“打车”投诉的一个因素。
近些年,上海各方对于出租车、网约车服务的讨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也高度关注出租车、网约车行业发展,当地媒体不乏深度报道,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政策多次出台调整,许多问题不断推进、解决。但,“出租车之困”并未根本改变,“打车纠纷”舆情时有发生。
难在哪里?
博弈:乘客期待服务,司机挣扎生存
“现在当出租车司机,真是赚不到钱。今年也许是我最后一年在上海开出租车了。”
出租车司机孙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众荣威的纯电出租车份子钱,每月7600元;充电费,每月1000元左右;租房,1500元;吃饭1500元。如此,每月的成本差不多11600元。
上海出租车,曾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上海电视台资料画面
曾几何时,出租车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白手套、白衬衫、白座套,“差头司机”职业令人羡慕,是许多人对这一行业形象的美好记忆。
谈及上海出租车“金名片”的消逝,69岁的退休出租车司机朱师傅忍不住叹气。
朱师傅1995年进入出租车行业。他回忆,当时,上海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新上岗的出租车驾驶员都要进行职业道德、礼仪、路线熟悉、机场车站排队候客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考核,待考试合格后才能发放服务卡、取得服务资格。
“各公司要求驾驶员统一着装、保持车辆整洁、定期更换座套,还要礼貌用语,主动帮乘客开车门、搬行李。”谈及上海出租车这张“名片”的褪色,朱师傅有些感慨:网络时代,网约用车更方便,价格更优惠,对出租车行业冲击很大。
2024年度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巡游出租车日均载客39.1万车次,同比下降4.0%;网约车日均载客157.9万车次,同比上升12.8%,占总载客车次的80.2%。
激烈的竞争和不低的生活成本,或是一些出租车司机在“入沪第一站”面对长短距离乘客时,出现“两副面孔”的原因之一。
7月初,家住青浦徐泾的张女士从北京出差返沪,坐高铁到虹桥火车站,拎着大包小包行李排队上车,“说了地址,那个司机犹豫了很久。没有拒载,但出了车库,师傅就开始抱怨,说距离太近,亏了。一路骂骂咧咧……”
8月10日深夜,她又从新加坡出差返沪,自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打出租车回家,司机师傅遇到这样的长单,帮她拉行李,还问她空调温度是否合适。
外地乘客小宋告诉记者,他理解出租车司机的辛苦和对长单的渴望,“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向我们乘客撒气。”
这种服务与生存的博弈,呼唤更加有效的治理。上海市人大代表刘华新认为,面对行业发生的变化,有关方面对于新的运营环境应该有新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手段。
记者注意到,大众交通集团相关推文提到,今年4月,上海市交通委曾走访上海市人大代表,座谈出租汽车行业问题。市人大代表、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在座谈中表示,2025年出租车运营情况不容乐观,各出租汽车企业搁车情况严重,出租汽车司机的收入同比下降。
为此,他再次呼吁尽快推动《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修订实施,将网约车纳入条例管理范畴,落实出租汽车总量控制,规划巡游车和网约车的合理比例,规范运价制定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原则,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矛盾:10块停车费,究竟谁来出
对很多乘客来说,在“入沪第一站”选择网约车,也有不少烦恼。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虹桥机场和火车站打车可能会遭遇的“10元停车费”。
有市民反映,其在虹桥火车站P9停车场乘坐网约车后,发现车费中有10元钱开不了发票。司机称这是火车站停车场收取的停车费,于是双方产生纠纷。在社交网络上,不少旅客都对网约车司机要求自己支付这笔费用表示不解与不满。
网约车司机顾师傅给记者详细讲解了这“10元停车费”的来历,“虹桥机场和火车站的停车场,每天有一次免费进场接客人的机会;第二次以及之后,不论进场多长时间,都会产生停车费,每小时10元。”
顾师傅对停车场收取这笔费用表示理解,“毕竟我们的车占用了停车场的空间资源”;同时也期待,“对我们进站接客人的网约车,能否再有一些免费的时长,比如15分钟以内,我们接了人就走?”
高德平台(左)与滴滴平台(右)对停车费不同的展示
记者注意到,这“10元停车费”在不同的网约车平台上有不同的展示。记者通过高德地图和滴滴平台分别从虹桥火车站打车,高德地图在“特殊费用说明”中明确说到,“根据停车场及服务商收费规则,司机在订单服务过程中,在当前上车点产生的停车费,需由乘客承担。”滴滴平台则没有相关说明。
有市民指出,如停车费由停车场收取,应由管理部门提供报销凭据,并在停车场打车的显眼位置,张贴相关告示告知乘客。
记者注意到,过去两年,多家媒体曾聚焦这“10元停车费”并开展了系列报道,有关方面也围绕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平台方和虹桥枢纽管理方如何合力破题上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但直到今年暑期,这“10元停车费”的情况尚无变化。
共赢:谁来重新擦亮城市“金名片”
2024年初,上海道路运输管理局发布的一纸《关于禁止网约车在浦东机场运营的通知》曾引发舆论质疑。争议声中,这份“禁止令”仅维持数天即宣告终结。
这也反映出平衡各方利益之难。近年来,上海本地媒体如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陆续做过多次深度报道,分析当前上海市出租车、网约车问题现状,并问策于多方求解。
2023年5月,澎湃新闻《出租车之困》系列报道中写道,“出租车拒载、挑客、‘一口价’等乱象背后,有着多重复杂因素。”
上海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改革创新委员会主任葛磊在上述报道中建议,出行秩序整顿需多管齐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司机的培训管理,尤其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杜绝议价载客行为;另一方面,要维护出行市场的公平竞争,调控总量,合理规划巡游车和网约车的比例,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从事运营的网约车,确保正规巡游车和网约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收入。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宏民在接受大江东记者采访时指出,出租车曾是上海的城市名片,需要用心守护,而关键在于针对性的体制机制调整。“在网约平台上,出租车其实处于‘被歧视’的状态。由于平台向出租车收取的费用较低,优先向网约车派单的做法虽可理解,但也进一步挤压了出租车的生存空间。因此,要改善出租车现状,必须从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上寻求突破。”
基于此,陈宏民教授坦言,当前城市网约车数量偏多,对大城市而言未必是好事。“大城市本身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核心应依靠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解决出行需求,而出租车、网约车的定位,本应是填补公共交通无法覆盖的‘最后一公里’缺口。若绝大多数出租车、网约车承担长距离出行任务,会显著降低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尽管不再有当年“差头司机”的职业风光,不少出租车从业者仍向记者表达了美好的期待。
“上海城市现在这么大、交通复杂,出租车网约车确实不好开。过去上海出租车也有很多不好的现象,严格管理和政策调控才树立了城市名片,现在情况这么复杂,更应该加强管理。”2005年进入强生出租车公司、如今开滴滴专车的的沈师傅这样说。
“乘客打到‘黑车’,应该如何投诉?”“停车费纠纷有无解决办法”“出租车服务水平在长效治理上有无想法?”为了更系统了解相关情况,了解如何加强管理,大江东工作室梳理了一系列问题向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求教,但未获得答复。或许这正说明了问题之复杂、之难解。
“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调研中,大江东记者发现,面对难题与挑战,也有不少“入沪第一站”正在想方设法、积极作为,响应各方诉求,提升乘客体验。(沐一帆参与采写)
点击查看系列报道:
大江东|“入沪第一站”打车调查(下):乘客如何从“走得了”到“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