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正在崇明更多小规模学校展开,共筑个性化成长场域
学生变少了,课堂变大了
开学了,崇明区竖新小学的学生发现教室不一样了,教室的讲台不见了,数学老师张军早早在教室的后方布置好了他给孩子们准备的“学习驿站”。
张军的角色也变了,更多的时候,他待在孩子们中间,和他们像朋友一样交流、探讨数学问题。
在张军的设计下,小班化课堂成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空间。这样的尝试,正在崇明更多的小规模学校展开。
截至目前,崇明区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全校生源总数200人以下)共计13所,约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0%。学生数减少,课堂如何依然“灵动高效”?从“大班额”到“小班化”,崇明的乡村学校正在经历一场教学变革。
“学习驿站”推动教与学变革
竖新小学的“学习驿站”,是小规模学校重塑教学空间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既是“知识转化站”,即设置学科主题资源角(如科学实验箱);也是“能力提升站”,即配备思维导图工具包、项目化学习任务卡等;还是“情感加油站”,即同伴互助留言墙、学习情绪树洞区,以此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和个性化学习的深化。在建设中学,“学习岛”也已经成为教室的标配,目前已有7个教学班实施了小组差异化教学。
老师和孩子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在小班化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学习成了常态,老师们也不再“高高在上”,上课也不仅仅是“你讲我听”,教学也从“标准化输送”转型为“精准化培育”。
对于教师而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让更多的孩子“被看见”。采访中,老师们不止一次表示,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学生讨论时稍显迟疑的表情、操作学具时的熟练程度,这些细微之处都得以在“小课堂”里被精准化关注,并获得及时回应。
小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学生变少了,课堂变“大”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从去年开始,崇明教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小班化教育智库力量,聘请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开展基于“学习岛”的小班化合作教学研究,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在庙镇学校,一节课同时由两位老师执教,正在更多的学科中进行尝试。“跨学科综合学习”课上,劳动教师与美术教师同时进入课堂;小班化课堂上,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同时进去,可以为薄弱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等,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跨地域信息化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还有的小规模学校,正寻求“抱团之力”,为小班化教学出谋划策。
去年,位于崇明岛西部的建设中学、三星中学和庙镇学校组建了崇西教育集团。集团内的教师常常聚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集团校内组建了“学科工作坊”,形成跨校教研机制。
“今年,我们集团还尝试开展了‘人人晒课’活动,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段、跨学校听课。课后,老师们经常自发组织教学沙龙,围绕当前教育热点、小班化教学重难点进行探讨,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日常小班化教学中。”崇西教育集团校长刘金华介绍。
校外资源打开教学新课堂
去年,崇明区合兴小学成为不足200人的小规模学校。学生少了,留给老师们的空间却更大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和体验从学校走到了围墙之外,丰富的校外资源也成为小班化教学的新课堂。
学校所在的合兴村,近些年来大力发展“花漾”经济,周围多是各种花卉企业,学校在这里构建起“四景三融”的花漾综合育人创新实践,鼓励孩子们走进不同的生态课堂。
在“荷娃小花匠”模块,学校开发了“生态探究园”“耕趣园”“一米花园”等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的乐园。孩子们还利用课后服务、乡村少年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展现自我,收获成长。
今年,崇西教育集团推出了“户外课堂”,学校尝试在田野中开展植物种植、写诗作画等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小规模学校有许多局限性,但也有班级规模小、人均空间大、师生互动更充分的优势,学生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老师们更能够因材施教。此外,很多学校在地化学习资源丰富,小班化教学更利于打造特色学习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黄宗逵说,探索小规模学校的小班化教学,这条路不仅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乡村学校创新之路,也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希望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