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张宣科技特材研制公司技术部主管工程师苏爱民介绍特材性能。 本报记者 郭晓通摄
眼前的特材外表锃亮,上面标注着“GH3625”字样。“这可不是普通材料,而是镍基合金,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一吨能卖20万元左右,是我们的‘金娃娃’。”苏爱民高兴地和记者分享。
苏爱民是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特种材料研究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张宣科技特材研制公司”)技术部主管工程师。9月1日,他正忙着对刚下线不久的一块块特材进行质量检测,这批特材即将发往江苏。
“我们的镍基合金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订单不断。”苏爱民说。
张宣科技前身是河钢集团宣钢公司,这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钢铁基地。为了转型发展,2021年7月,张宣科技特材研制产线全线贯通投运,成为这家企业产品升级的探路先锋。
在张宣科技特材研制公司,每一块出厂的特材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所谓‘千锤’是指特材要通过45兆牛快锻机锤炼,改善其微观组织,提升力学性能;所谓‘百炼’是在真空自耗炉里用高温让十几种元素重新组合,去除里面的杂质和气体。”苏爱民介绍。
产品升级之路并非坦途,对于苏爱民与研制团队来说,研制特材的过程同样经过千锤百炼。
“我们过去的主打产品是螺纹钢等‘大路货’,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研制合金等特材工艺复杂,不可控因素也就多了。”苏爱民是冶炼能手,但是研制特材他却成了实打实的“门外汉”。镍基合金是他们试制的首批产品之一,刚开始就遇到了合金成分精度不够、电渣锭尾部增铁等棘手问题。
技术路径的突破,考验着研发团队的韧劲。提出问题,讨论、试制、否定;再提出问题,讨论、试制、否定……为了解决一项项难题,研制团队试制了数十次,排查了上百个参数。
“多种金属元素的熔点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把参数的窗口吃透,只有把握住最窄的窗口才能炼出最好的材料。”苏爱民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和面,什么时候加酵母,加多少,醒面多少分钟,越精准和出的面才越有嚼劲。
在研制镍基合金过程中,研制团队攻克了控制铁元素含量、提高成材率等多项技术难关。“按照国家标准,镍基合金(GH3625)中的铁元素含量不能超过5%,我们的产品能将铁元素含量控制在0.3%以下。”苏爱民说。
在特种材料领域深耕细作,张宣科技特材研制公司目前已研发出60余种高端绿色特材,产品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记者郭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