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流如织。《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展出,每日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聚集地和传承地,京华大地上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熠熠生辉,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卢沟桥畔,改扩建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每日观众络绎不绝,从耄耋老人到学龄儿童,个体的追思汇聚成集体的铭记。卢沟桥上,几代人接续讲述抗战故事,让红色基因植根于心、代代相传。宛平城内,人们触摸弹痕,感受历史,从深切的缅怀中获得精神的洗礼。
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照亮每个人脚下的路。
改扩建背后藏巧思
历时10个月,2025年7月8日,改扩建后的抗战馆对外开放,处处让人耳目一新。
牵头完成该项目建筑设计工作的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过了数十轮的优化后,团队才确定最终方案:保留原有地上建筑不变,在现状馆外平台和醒狮广场处,采取下挖方式建设地下展厅,南端设置尾厅及出口,同时尾厅屋面即广场地面略微起坡。
“这样一来,我们不破坏宛平城原有历史风貌,不大规模增加地上建筑体量,并预留地下通道,保持与南侧雕塑园连通的可能性,打造了片区连续的纪念空间序列。”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玉民说。
“我们认为,建筑不仅是一个空间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在这次改扩建过程中,我们藏了很多巧思。”首规委办专职副主任杨洋说,团队充分运用“14”“8”“7.7”“9.3”等抗战相关的重要数字,利用构筑物尺度的隐喻,使空间成为“可行走的抗战纪念符号体系”。
比如,团队将象征14年抗战和8年全面抗战的数字符号,转化为进入一二级平台的台阶数量;3组象征14年抗战的14级踏步,自然地实现由过厅到中厅的过渡;国旗旗杆高度9.3米,中厅净高9.3米;尾厅上方女儿墙高80厘米等。
类似的巧思还有很多。杨洋继续举例:“作为改扩建项目,我们十分注重设计的整体性,赋予设计纪念内涵,由序厅至尾厅整体的室内铺装逐渐变浅,灯光逐渐变亮,象征着抗战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苦难走向辉煌的艰难历程。”尾厅两侧坡道向上攀升,牵引向上的空间寓意抗战胜利走向希望与光明。电梯核心筒装饰采用麦穗纹样,侧墙如麦浪环抱,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
多手段讲活抗战故事
焕然一新的展厅内,《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展出。自开放以来,展览热度持续攀升,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到此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改陈后的展览主题更加突出,将14年的抗战历史贯通呈现,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抗战馆副馆长赖生亮说,展览同时注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扩容后的展厅让策展团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此次展览展出了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展览贯彻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样化展示手法,以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相结合,以静态陈列和动态演绎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增强参与感,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赖生亮说。
展厅内,岛台式中心展柜、半开放式展柜、互动式展柜、情景式展柜等,使文物展示更加动态、富有层次感。契合主题的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品,则提升了展览的艺术张力,增强展览的艺术水准和感染力。
14年抗战历史中,从未弯折的民族脊梁让人肃然起敬,永远滚烫的赤子之心打动人心。“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从细处巧妙布置文物史料,做好个体化叙事,通过小切口讲述大历史。”赖生亮说,展览通过新解密档案、新征集文物等反映抗战英雄、烈士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伟力。
红色历史代代传唱
“在我身后,您看到的是一座至关重要的铁路桥。铁路桥的东北角就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卢沟桥上,讲解员张妍声音响亮,将80多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张妍每天都要在桥上讲上十几场。她还有个身份:七七事变亲历者、“时代楷模”郑福来的徒弟。张妍说,刚工作时,她以为讲解员的工作就是把讲解词背熟,然后照搬给游客。在听过郑福来的一次义务讲解后,她的想法变了。“游客来这里不仅要看风景,还想要了解背后厚重的历史。”于是,她拜郑福来为师,查资料、学历史,将卢沟桥的前世今生搞得清清楚楚。“讲解员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把红色历史继续讲下去。”
同样接棒的还有郑福来的孙女郑然。身为宛平街道沸城社区居委会委员,她利用业余时间走上卢沟桥,已经义务为近千名游客讲述抗战历史。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她又加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将爷爷的故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激发听众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爷爷为什么一直讲历史?我想,这是源自他对历史的敬畏。”郑然说,虽然爷爷已经离开了,但是历史永远值得铭记。所以她继续站在了桥上,将抗战精神、民族记忆继续传递下去。(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