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再出发!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 2運營商全頻覆蓋
  • 1300W高功率主機
  • 隱藏式鯊魚鰭天線
  • 24/7科技線上支持
  • 大容量戶車載電池
  • 3000W高功率逆變器
  • 雙清包稅包郵跨國配送
  • 三方工作安排
  • 支持任意国家短信代發測試

金秋九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1号草坪广场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办的“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北京站)”在这里精彩上演。

8月起,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乌兰牧骑陆续开展全国演出。60年前,1965年5月至1966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乌兰牧骑进行了一场历时7个半月的全国巡回演出。时隔60年,乌兰牧骑再一次以全国巡演的方式走到全国观众面前。

从草原深处的牧区村落,到祖国各地的城市舞台,一支支承载着60年光荣与梦想的乌兰牧骑队伍,正以“再出发”的昂扬姿态开启全国巡演征程,用动人的歌舞、真挚的情怀续写“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时代新篇。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广州站)现场。王磊摄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广州站)现场。王磊摄

60载坚守:从草原牧歌到时代强音

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这支“骑着马、背着琴”的文艺轻骑兵,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始终坚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将党的声音、民族文化送到牧民毡房。

1973年,乌兰牧骑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1973年,乌兰牧骑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资料图片

60年来,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群众,从最初的几支队伍发展到如今遍布内蒙古的百支团队,累计演出超10万场,成为草原上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

“乌兰牧骑是我们牧民的‘精神伙伴’,60年前他们带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60年后还在创作《牧民新歌》。”内蒙古牧民巴特尔的话,道出了乌兰牧骑与草原人民跨越一甲子的情感联结。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张可扬创作的布面油画《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再出发:以文艺之笔绘就时代画卷

此次全国巡演,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为主题。乌兰牧骑队伍根据演出目的地文化特色、演出场地条件等精心打磨节目,节目以新颖融合、短小精干为特色。既有《顶碗舞》《筷子舞》等传统民族艺术瑰宝,又有《绿水青山内蒙古》《新时代的乌兰牧骑》等反映时代发展的原创作品。演员们将草原儿女的质朴热情与对新时代的憧憬融入表演,在舞台上呈现出“骏马奔驰在草原,琴声悠扬传四方”的生动图景,充分展现北疆文化的内涵、特色,以及新时代内蒙古现代化发展的新成就、新风貌。

乌兰牧骑与广州市市民互动。王磊摄

乌兰牧骑与广州市市民互动。王磊摄

“我们带着60年的文化积淀‘再出发’,就是要让全国观众看到乌兰牧骑不仅能唱草原牧歌,更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温度。”巡演团队负责人介绍,从内蒙古到长三角、珠三角,乌兰牧骑的足迹将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每地演出2场,共计巡演78场。通过多元艺术元素融合实现艺术创意新表达、新形态,增强与巡演地观众的互动性,设置即兴表演、观众共创环节,搭建乌兰牧骑队员与观众双向交流的桥梁,切实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让更多人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时代担当。

薪火相传:老传统与新表达的碰撞融合

在巡演中,“00后”队员与“60后”老艺术家同台演绎的场景成为亮点。年轻演员将现代舞蹈元素、流行音乐风格融入传统节目,老艺术家则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情感诠释经典,形成“老传统”与“新表达”的精彩碰撞。

9月22日下午,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热闹非凡,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北京站)盛大启幕。来自呼伦贝尔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特有的质朴与热情,通过舞蹈、歌曲、器乐等多个精彩节目,为北京市民带来一场满含北疆风情的文化盛宴。此外,文旅推介环节和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更高潮,观众在趣味互动中加深对北疆的了解,打破了地域界限,展现出新时代乌兰牧骑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和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留在观众心中,实现了“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落地。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北京站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北京站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一系列演出陆续展开。

“60年是传承也是新起点,我们要把乌兰牧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多功能传统传承下去,更要在内容、形式上创新,让它成为连接草原与全国观众的文化纽带。”年轻演员娜仁花说,她的祖辈曾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如今自己接过“接力棒”,要让乌兰牧骑的旗帜在新时代更加鲜艳。

2025年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落幕现场。实习生 韩飞月摄

2025年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落幕现场。实习生 韩飞月摄

从草原深处的马背演出队,到走向全国的文艺使者,乌兰牧骑以“60年,再出发”的坚定步伐,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在便民、利民、为民上下功夫,把最优质的北疆文化特色节目,以“零门槛、零距离”的方式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在新时代的文化舞台上继续书写“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庄严承诺。

这场跨越一甲子的文化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豪迈奔赴,让草原文化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为人民放歌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领导干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