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经典民歌,如今因一台特殊的“太湖搓澡工”,有了生态守护的新注解。
10月12日晚,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国家卓越工程师、“太湖之光”总设计师顾明重返母校河海大学,深情分享了他与这台“太湖搓澡工”的故事。
“太湖之光”总设计师顾明在活动现场分享。主办方供图
这台超级“搓澡工”,正是顾明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平台“太湖之光”。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它静静矗立在太湖深处,表面看似“波澜不惊”,水下却在开足马力,将湖底淤泥源源不断地抽送上来,对太湖做着“深层清洁”。
为何要给太湖配备“搓澡工”?顾明解释称,过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蓝藻危机”暴发。湖底淤泥是蓝藻滋生的“温床”,若不加以处理,极易引发湖泛,威胁周边居民用水安全。
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出身的顾明,1982年从河海大学前身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始终不忘“治水兴邦”使命,把太湖生态治理牢牢放在心上。“能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是我作为科技人员最大的荣幸。”重回熟悉的校园,顾明难掩激动,“‘太湖之光’就是我和团队交出的治理答卷。”
“太湖之光”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最初,团队计划建造两套“太湖之星”装备,但考虑到这是全球首创,顾明果断决定先造一台试错:“很多细节需要在运转中不断改进,谨慎才能少走弯路。”后来,“太湖之星”在运转中发现的问题,为后续“太湖之光”的研发筑牢了技术基础。
长达八个月,研制团队成员几乎没有周末,争分夺秒抢进度。今年8月15日,“太湖之光”正式投产,一天能处理淤泥8000多立方米,产能比“太湖之星”整整翻了一番。
作为升级版,“太湖之光”堪称生态清淤领域的“变形金刚”。“我们把脱水减容船设计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配备了8台板框压滤机,灵活性比之前显著提升。”顾明说。
“太湖之光”水上作业平台。受访者供图
更关键的是,“太湖之光”还搭载了“生化+V-MBR+水质综合保障”系统,处理后的余水水质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直排入湖,真正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
“它给了我们水环境治理的极大信心,但各地需求差异显著,仍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顾明坦言,我国水库水深不一、土质复杂,底泥常掺杂山石,治理难度大。“针对不同水域的特点,我们计划采取两种策略:一是研发通用化设备,适配多场景;二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开展一河一江一湖的专用设备定制。”
分享尾声,顾明特意以师兄身份向学弟学妹们发出邀约:“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里,还有太多奇迹等着你们去创造!”他期待年轻一代接过“治水兴邦”的接力棒,让青春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下一篇:刘小涛当选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