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浦东新区周浦镇,街灯未熄,面包炉内红光已起。
面团撞击案板的闷响在寂静中震荡,焦糖与麦芽的香气悄然溢出卷帘门缝,飘向依然静谧的街巷。
汪波在厨房里穿行,双手沾满面粉,额头沁着汗珠。烤箱预热的光,映亮她认真的脸,这70平米的小店,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蓝带’挺有名的,但是学费要十几二十万,只能学到基础,国内的‘王森’便宜,还能学得更多。”这条看似退而求其次的路,却成了她扎根烘焙的起点。
从学校到后厨,技术活终究靠手上功夫磨砺:“两年到三年的时间要的,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很厉害的师傅。”汪波自我调侃道,“无他,惟手熟尔。”
汪波正在自制苹果泥。受访者供图
2016年,23岁的汪波从老家安徽来到上海,从陆家嘴辗转到周浦,2023年6月,小店艰难开张。开业就撞上消费寒潮的夏季,60万初始投资如同沉入水底的石子,“设备、原料、3个月房租一眨眼就见底了。”如今小店月营收9万左右,除去3万工资、2.1万房租、6000水电及4万原材料,每月在盈亏线上挣扎。
“我现在反而觉得上班是最轻松自在的时候,”汪波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开店之后,不仅要负责做好面包,还有前场的运营人员管理,各方面都得照顾到。”店里5个员工,汪波是最忙碌的机动角色。后厨3人,前场2人,她默默填补每个空缺岗位,如同维系小店运转的无声齿轮。
“每个来店里的员工,几年后都能独当一面,也算是有了一技之长。”汪波回头望了望来回奔走的几个小学徒,眼神透着些许欣慰:“我不怕被抢生意,愿意授人以渔。”
店员正在摆盘。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
小店经营不易,汪波的坚持却在细节里铮铮作响。“牛肉都是自己卤制的,要卤一天的时间,还有柠檬酱,至少得搅打两小时。”汪波对这些步骤如数家珍,店内七十几款面包,近90%的馅料全是自己调制。“自己调制馅料,能适时把控市场的口味,及时作出调整。”
面包种类多样。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
“事事都亲力亲为,不累吗?”汪波摆摆手:“这是小店的王牌。”原来,小店之所以能让收获一众粉丝,奥秘就在这些自研的馅料里。
“我是学药理专业的,也算‘专业对口’了。现在大家对饮食都十分讲究,少糖少油才能吃出健康。”当顾客拿起朴实无华的亚麻籽全麦面包,舌尖触碰到的不仅是杂粮颗粒的粗粝,更是一份诚意。
这份对健康食谱的坚持,在流量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网红店红了之后,人红是非多,”汪波看得明白:“希望慢慢能有一批认可我的面包的顾客,有一天,我的店也能成为‘老字号’。”
当同行在线上流量中“厮杀”,她却带着烤箱和自己精心研发的“王牌产品”走向线下的各大面包节。“那天我记得还下着大雨,虽然来摊位问询的人不多,但是相邻几个摊主都说‘上海的面包果然不错’。”同行的认可,如炉火般暖热了汪波的心。
真正的火种,就这样在社区深处悄然传递。开业这两年以来,3个私域群,1000多位老顾客,都和汪波处成了朋友。“群里每天都有盲盒促销、掷骰子送面包、新品试吃的活动,有时候他们不方便来店内取,我就自己送。”小店能成为街坊邻居的“面包食堂”,在汪波看来,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老粉”寻见汪波的摊位,并发了一条朋友圈。人民网记者 龚莎摄
最近一次面包节在虹桥布展,汪波也受邀参展。一位搬到虹桥的老顾客特意寻来汪波的摊位,话语滚烫:“虽然你家店铺很小,知名度也不高,但你一定要坚持做下去。”汪波一边展示着当日“老粉”发的朋友圈,一边哽咽道:“我做的面包能被顾客这样心心念念,可真好啊。”
暮色渐沉,橱窗里还有零星几根未售完的法棍,“第二天让孩子爸爸带去工地,和工友们一起分享。”汪波望了望周浦的街巷,灯火次第点亮。70平米的空间里,面团在静静“呼吸”,炉火低吟。
这缕炉火,烤热了面包,也温暖了人心。在这快节奏的都市里,总有一些微光在坚持燃烧,它们不争喧嚣,却用最质朴的香气、最真诚的手艺,成为社区故事里最铿锵的章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