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闵行两大分会场擘画未来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 2運營商全頻覆蓋
  • 1300W高功率主機
  • 隱藏式鯊魚鰭天線
  • 24/7科技線上支持
  • 大容量戶車載電池
  • 3000W高功率逆變器
  • 雙清包稅包郵跨國配送
  • 三方工作安排
  • 支持任意国家短信代發測試

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闵行工业设计、城市家具分会场擘画未来

设计,让闵行插上腾飞的翅膀

9月26日,以“设计无界,生态智造”为题,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再一次来到颛桥镇光华创意街区。徜徉绿色生态设计主题展,一幅设计赋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画卷缓缓展开。

2天后,WDCC 2025闵行区城市家具分会场暨“上海闵行·深圳福田”城市家具双城展开幕式同样如期而至。在古美路街道,以“双城共生,未来人居”为主题,上海闵行与深圳福田心手相牵,携手展现两地城市家具创新实践与未来愿景,推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

2场活动,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却都与WDCC 2025“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理念遥相呼应;2场活动,一南一北,恰如其分地映衬出闵行区“一南一北”战略,深刻诉说了闵行区近年来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上的生动实践。

在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宜居安居现代化主城区的征程上,闵行正持续构建良好的设计生态,凝聚生态设计的力量,让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构建设计生态

探索生态设计赋能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从“四大金刚”到“大零号湾”,从老工业基地到科技创新高地,近年来,闵行区紧紧围绕航空、航天、船舶、电气、仪电、能源等国之重器领域,以工业设计为纽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于WDCC 2024期间获颁“工业设计驱动产业示范区”铭牌。

今年,在人与自然关系面临深刻重构的大背景下,闵行区依托WDCC 2025,探索生态设计赋能可持续发展全新路径,旨在进一步构建良好的设计生态,推动工业设计融入千行百业的能级再次跃升。

“作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承载区,闵行区在工业设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邵志清认为,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将为全市设计产业发展提供‘闵行经验’”。

“以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为契机,我们将致力于吸引更多优质设计资源、高端人才、产业资本汇聚闵行,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设计驱动型产业集聚区。”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强说。

信心从何而来?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看来,闵行区的实践,恰恰印证了其提出的“1+4模型”,即“首先构建设计生态新格局,再赋能产业生态新发展、引领生活消费新趋势、重塑空间环境新形态、驱动科艺融合新突破”。

“设计是一种动能,可以唤醒科技创新应用的场景、用户的情绪和感动、城市的活力和温度,以及商业价值永续增长的潜能。”丁伟说,以“大零号湾”为例,究其蝶变之原因,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的扩大,而是完成了从“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同时形成了有机的设计生态,让设计有效串联起产品链、交互链、品牌链、服务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当人们沉浸于绿色生态设计主题展,仔细回溯“大零号湾”入驻企业的创新历程时,设计的影子,无处不在——

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独角兽企业非夕科技一跃成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该公司联席副总裁&运营合伙人胡晓平介绍,为实现机器人灵巧、智能、柔性通用的仿人化能力,非夕科技通过工业设计带动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力/力矩传感器、类小脑的全身协调算法架构等,突破了多个机器人核心软硬件“卡脖子”难题。

“设计推动了底层技术创新,还降低了非标产品的占比,提升了生产和服务效率,让生产能耗持续降低。随着我们设计的机器人功能愈发强大,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也一定能反过来服务生态设计的发展。”胡晓平说。

依托“大零号湾”高质量创新生态,半导体装备企业至纯科技将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产业链,形成了从材料选择到循环利用的全流程闭环设计体系。其S300设备兼具工艺稳定性、高效性与美观性,通过缩小腔体体积、优化遮挡板使换气率倍数提升,还通过全密封设计防止交叉感染、ACC自动清洁功能强化自清洁。

“我们研发的第一步,就是从用户价值切入做设计。”至纯科技董事长蒋渊说,在闵行区良好的设计生态赋能下,至纯科技非常注重生态设计。相较于常规设备,其研发的设备每年可减排约75%,也因此成功入选2025“上海设计100+”全球竞赛。

“其实,生态设计就是用更精简的材料、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品质把产品做出来。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方式,需要各方的齐心协力。”岸峰(上海)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运营总监徐诗荟说。

为进一步推动设计生态赋能生态设计,论坛现场,“颛新致质·产业质量提升对接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由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颛桥镇人民政府联合推动搭建,东富龙科技集团、颛桥商会检验检测专委会的企业代表共同参与构建,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共同以设计和质量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举措,将以市级质检计量产业集群为纽带,针对“大零号湾”区域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点,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升级。

“检验检测是对产品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面对生态智造的大趋势,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与各方携手,与各方设计力量携手,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上海博优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炜说。

以人为本做设计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设计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离不开它。它的重要性在于文化和符号,更重要的是概念创新,能够引领行业实现‘从0到1’。”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上,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欧洲工程院院士、世界生态设计组织(WEDO)总干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生态设计领域)院长应放天说。

事实证明,设计引领实现的“从0到1”,不止于工业。

漫步光华创意街区,彩虹铺成了天梯,光影交织成画卷,曾经的颛桥工业经济发祥地,如今处处有艺术,处处可打卡。很难想象,这里也曾在时间的催化下“锈迹斑斑”,一度陷入沉寂。

2018年,光华路大修启动,工业遗迹遇上创意设计,旧厂房仓库摇身一变,成了文创产业园区,已有8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中国最早生产高档油漆的企业——上海造漆厂,被打造成为兼具现代活力与绿色生态的复合城市空间,构建起“科创文创办公+精品商业+品质生活+文化休闲”的多元场景。

“大家都认为,中建八局是一个传统的建设企业,但近年来,面对增量市场下行的客观事实,我们更多瞄准了存量市场中的城市更新。虽然设计方案需要因地制宜,但无论在哪里,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的出发点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本身,以人为本,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中建八局投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姜立健说。

在古美,以人为本的设计,同样让社区生活向新向善。所谓“城市家具”,即摆放在城市公共区域的各类家具,譬如,路灯、座椅、果皮箱、候车亭、指路指示牌、公共艺术品等。依托两届“古美杯”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大赛,古美路街道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家具公园,打造上海市首家以城市家具产业命名的特色园区——“一号具谷”,给市民游客带来美的享受,并逐渐成为古美一方营商热土。2025年米兰设计周期间,古美路街道汇编形成的《创意之源:城市家具设计新质力报告》等理论成果也引起国际关注。

“不同于设施,城市家具与城市美学息息相关,和城市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更与城市软实力息息相关。城市家具是为市民服务的,也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会长,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鲍诗度说。

“城市家具的切口虽小,但却直击城市建设的痛点。它强调了人与城市、人与环境的自洽,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更加关注人在世界上存在的状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程雪松说。

WDCC 2025期间,上海闵行与深圳福田强强联手,举办WDCC 2025闵行区城市家具分会场暨“上海闵行·深圳福田”城市家具双城展开幕式。当上海南部科创中心与现代化主城区,遇上深圳“城市客厅”与首善之区,双方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探索让公共空间持续传递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新范式,力求谱写“美美与共”的人民城市发展新篇。

现场,闵行区还首次发布《古美城市家具公园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将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家具建设,把艺术与功能、统一与多样、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构建“处处是景、步步入画”的城市景观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以城市家具为特色的森氧漫城、烟火宜居和艺术共荣的泛公园社区,构建兼具文化传承、民生温度、创新活力和生态韧性的城市会客厅,努力成为上海建设世界设计之都的最佳实践地。”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周君咪说。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四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上海闵行、深圳福田两地100余件优秀作品,并推出城市家具City Walk路线,全长约3.2公里,共涉及城市家具系统性分类的六大系统二十三个品类。其中,“走过50米,阅读五千年”中国城市家具发展史主题文化长廊,以时间轴和地区为脉络,展示了古今中外城市家具的发展情况,让观众在现代作品与历史文化中穿越古今,感受“城市家具,让生活更美好”的切实含义。

促进跨域协同

培育更多具有大设计观的未来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今年,上海全新推出“U35”青年设计人才计划,并于WDCC 2025开幕式上发布了首届“U35”青年设计人才计划名单,旨在进一步筑牢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的人才基础。

不过,面对生态设计提出的全新要求,该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

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邢雷认为,要发力培养一批“绿色设计工程师”。

“数字时代,前端与后端已经密不可分,设计与工程也是如此。要全面考虑社会的绿色发展和企业的绿色价值实现,同时也要培育更多绿色设计小小工程师,让青少年从小建立起对于绿色设计的认知,并在未来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条路很长,但必须要走好。”邢雷说。

WDCC 2025闵行区城市家具分会场暨“上海闵行·深圳福田”城市家具双城展开幕式上,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章彰则直言,生态设计的理念“是具有颠覆性的”。

“过去,我们强调可持续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保证当下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为我们的后代留下足够他们使用的资源。但现在,生态设计更多考虑的是生态,是让生态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对我们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章彰说。

应对挑战,不少设计师选择“让设计回归人性”。彼境设计与文化研究院创始人孔卫华认为:“对于设计师而言,我们不仅需要与时俱进地去拥抱新技术、新理念,还必须把温度融入设计,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设计的美好。”

同样的观点也得到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兼任讲师、一持建筑设计联合创始人陈思安的支持。在他看来,设计师不能成为大数据或是AI的依附,而应该让它们“为我所用”。

“我们不是为了AI而设计,而是为了人而设计。只有如此,设计才能具有灵魂。”陈思安说。

“事实上,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设计观’。”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武超看来,设计唯有实现多学科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大设计观”的设计师,是能够适应多学科和多行业需求的设计师。

“譬如,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好的设计一定是符合建筑建造、工程实践的基本原理,且能够从社会学甚至心理学角度去构建的设计。”武超说,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将建筑学系、设计系及风景园林系重组成立了设计学院,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有“大设计观”的设计师。

日常教学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还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并设置设计实践导师制度,聘请80多位一线设计人才,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已经与商飞、上汽、华为、阿里巴巴、戴森等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更是直接参与了环交大区域的设计实践。

为了进一步整合闵行区内顶尖设计教育资源,促进跨校协作、资源共享、学科交叉,WDCC 2025闵行区工业设计分会场活动现场,闵行绿色生态设计高校联盟正式成立。

该联盟汇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系等院校,将围绕绿色生态设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产业孵化,为闵行区乃至上海市的绿色设计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如果将设计理解成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它应该处于顶端;如果理解为一种产品、一种成果,它又应该处于底部。因为兼有属性,设计具有推倒门墙、打通隔阂、联通思想的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技以载道,文质彬彬’。政府、高校、企业需要密切互动、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做好设计,做好生态设计这篇大文章,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闻晓菁说。

据悉,未来,闵行将紧紧围绕《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大零号湾”、虹桥枢纽、七宝、浦江、莘庄五个文创发展极,推进园区、街区、校区、社区、生态区“五区联动”,构建国际级、市级、区级、街镇级、载体级五级活动矩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吸引优质设计资源、高端人才与产业资本汇聚,形成政策、产业、空间、人才协同发展的绿色设计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设计驱动型产业集聚区,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解放日报 )



上一篇:市政协专题座谈会:进一步深化实践点创新探索

下一篇:一对上海“老搭档”上榜全国首批协同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