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入雄安新区一年多来,李铮的公司拓展了新业务板块
“我把公司从北京迁到了雄安”
7月22日,李铮(左)和同事一起研讨产品包装优化方案。 本报记者 李东宇摄
7月20日下午,雄安站,北京振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铮从出站口快步走出。
接站的公司行政总监韩晓伟,边汇报工作进展,边把李铮接上车。
项目巡查、商务洽谈、频繁出差……公司迁入雄安一年多来,李铮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状态。雄安新区,正成为他和伙伴们事业发展的“新战场”。
时间回到2024年1月,李铮经同行推荐首次来雄安考察时,心情是忐忑的。当时,公司正面临发展抉择:是继续留在北京,还是另觅新址?公司30多名员工,多是80后、90后,他们能接受离开北京吗?
与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工作人员首次接触,李铮就打消了疑虑。“那股暖意,印象太深了!”李铮回忆,科学园管委会多位工作人员到场,详细解读“雄才十六条”等政策,还驾车带他们实地考察了人才公寓、安置房和产业园区。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那次对接,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雄安的满满诚意。”李铮说,回到北京后,他很快作出决定,企业“连根拔起”,全员迁往雄安。
在随后的迁移过程中,“雄安速度”和“雄安服务”让李铮吃了一惊。原本繁琐的工商变更手续,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代办下,仅一周便“无感”完成。
更关键的是,公司虽为跨省市迁移,名称却一字未改。“这太重要了!”李铮解释,“改名意味着公司银行账户、供应商和客户合同都要变更,风险大成本高。雄安针对北京疏解企业的名称保留政策,解决了我们的最大顾虑。就这样,我把公司从北京迁到了雄安。”
让李铮没想到的,不止这些。
“去年11月20日,一个电话打给我,说我们公司在这里还可以享受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平移后的补贴。”李铮说,过去企业申请补贴要写报告、跑部门、等审批,而在雄安是部门和政策主动找上门。
来到雄安后,李铮租了一套140平方米的精装三居室,月租仅1700元。“拎包入住,品质好,价格远低于北京的同类房子。”他说,公司员工都可以租住政府保障房并享受折扣价格。此外,雄安的“租售同权”政策,更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居住证办理、积分落户、公积金提取等方面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迁到雄安一年多来,公司不但传统业务稳步增长,还拓展了新业务板块。“去年我们成立了电商部门,主攻城市居民家庭阳台种植用的有机肥料市场。依托自有生产基地优势,该产品在几个电商平台快速崛起,日均营收稳定在一两万元。”李铮说。
让他更自豪的是,他也成了雄安的招商者。
今年年初,经他多次推介和现身说法,上海一家能源公司决定迁至雄安。“他们公司董事长来考察了几次,看到我们享受到的政策红利、便利生活和高效服务,就动心了,现在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李铮笑着说。
从被同行推荐而来,到主动推荐同行过来,一个“以商招商”链条,在李铮身上形成了闭环。
截至目前,已经有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
夜幕下的雄安新区,塔吊林立,灯光闪烁。
李铮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个正在拔节生长的城市,眼中满是期待。他说,自己的“雄安故事”,刚刚翻开新篇。(记者王思达)
下一篇:一项北京成果的河北转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