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
走进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的后台化妆间,群舞《古井趣事》的舞者忙着调整发型和妆容。她们刚刚完成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地区入围作品巡演的第一场惠民演出,但依然不能松懈,因为几个小时后还有第二场演出。
今年,上海共有9个作品入围群星奖决赛,作品涵盖音乐(含合唱)、舞蹈(含广场舞)、戏剧、曲艺四个门类六个种类,入围比例再创新高。此次巡演自昨天开始,将持续至9月17日,通过7场惠民演出,将除合唱、广场舞外的7个作品同台展示,为即将举行的“群星奖”全国决赛蓄力。
舞蹈灵感来自农民画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舞蹈编导王靓彧说,群舞《古井趣事》的灵感来源于一幅农民画。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西郊农民画的展厅,其中有一幅画名为《古井旧事》,由西郊农民画创始人高金龙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描绘了一群女子围在井边洗衣的生活场景。王靓彧认为,“洗衣”这个劳作场景本身就包含了搓、拧、甩、捶等动作,《古井趣事》这支舞蹈便是从这些最真实、最生活化的动作中提炼出舞蹈语汇,以画中的“井”和“洗衣”为核心元素,让画在舞台上“动”起来。领舞宋忆宁是最早参与这一节目的舞者之一。在后台,记者看到宋忆宁身上的演出服,为贴合农民画中“丰乳肥臀”的村妇形象,演出服特意加厚处理,一场演出下来满头大汗。
第一场惠民演出结束,王靓彧觉得赛前巡演的重要性,“演员的衣服整体以蓝色调为主,有点浅了,光上不去,还单调了一些”。巡演的目的是帮助团队进行更好的修改,“在排练厅里近距离看,有一些问题看不到,所以要在舞台上,以观众的视角去看”。
沪剧小戏传递社会温情
上海的戏剧作品,向来擅长在市井小事里挖深度。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一位智障人士常年用手绘“假币”在面馆吃面的故事。作品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导演栾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并找到了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作完成了这部作品。“现在总共有11位演员,4位主唱来自上海群文系统,7位群演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沪剧爱好者。”
“我把它当音乐剧来做。”栾岚说,“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张熠)
上一篇: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