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绪的群众需求和有限的社区干部力量,让基层治理常面临现实考题。纾民困,人从何来、力如何聚?
连日来,记者在包头市采访发现,“社区合伙人”的出现,让社区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转化为稳定的“社区合伙人”,从共建起步,向共治深化,于共享落脚,实现资源整合与行动协作,真正把社区事务从“你家我家的事”转变为“我们大家的事”,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动能。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扩容治理“朋友圈”
秋高气爽,在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街道康乐社区,老人在广场上散步,孩童玩耍嬉戏,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走街串巷忙碌着,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而比这景象更暖的,是居民们对“社区合伙人”的交口称赞。健康义诊、爱心理发、送医送药……这些服务能送到家门口,真离不开他们!
“以前社区想搞活动,缺人缺钱缺资源,现在有了‘合伙人’,共建单位齐心协作,难题迎刃而解。”康乐社区党委书记郑雪姣说,按照“专业对口、就近就便”原则,社区组建普法、文化、创业、医疗4支“社区合伙人”队伍,同时,定期梳理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与包头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等多家单位深化合作,推动服务从短期活动变为“长期契约”,实现群众一呼,各方百应。
让能办成的民生实事更多一点,这是“社区合伙人”设立以来郑雪姣最深切的感受。越织越密的组织体系,使社区的“一根针”变身“一张网”。
不止康乐社区。包头市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科长赵学东介绍,包头市制定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基层治理12条具体措施。各基层党组织探索实施多元参与的“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为基层治理找“搭子”,实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出资源。
截至目前,全市已凝聚部门、企业、高校、医院、社会组织等346家成员单位力量,建立涵盖养老、教育、医疗等16类场景的资源库,实行“需求—资源—项目”动态匹配。216个市直、驻包单位党组织和10.88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18.46万次,解决群众困难7800余件。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激活内生“动力源”
“王阿姨,楼道灯换好了,您夜里出门当心脚下。”近日,东河区东站街道西河路社区的李大姐敲开居民家门叮嘱道。
在西河路社区,“社区合伙人”的主动关怀早已成为常态。社区党委书记任红娟告诉记者,为提升社区服务响应效率与居民满意度,社区首批精心选聘了10名熟悉社区、热心公益的居民担任“社区合伙人”,每天利用居民买菜、接送孩子等间隙聊家常;每周敲门入户,摸清群众需求,遇到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联动物业、维修、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资源解决问题。
“以前总觉得社区服务是‘等事儿来’,现在才知道,他们是主动‘找事儿办’。”居民王虹拿着“社区管家”联系卡,语气里满是感动。
基层治理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人的主动性。包头市正致力于将居民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治理的主动参与者。这种“主动找事”的治理姿态,催生了深厚的邻里情。
在九原区沙河街道、赛汗街道、白音席勒街道等地,居民志愿者加入到为民服务中。赛汗街道富力社区居民张发斌为辖区内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一干就是3年多。沙河街道黄金社区通过“社区合伙人”,在口袋公园改造、文化长廊建设等方面收集居民意见、提供技术指导、完善空间规划等。昆都仑区友谊大街街道锦绣嘉园社区携手周边大学、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医院、民营企业等资源成立服务联盟,开展爱眼护眼、助学圆梦、健康科普等系列服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居民在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社区在互动中增强了凝聚力。基层治理的活力,就体现在多元主体的协同里、服务群众的细节中。
从管眼前到利长远 构建可持续“善治圈”
“咱社区有这样的‘合伙人’,现在修车放心多了!”青山区科学路街道迎宾二社区居民称赞道。日前,科学路街道迎宾二社区举办了汽修街区技能争霸赛。活动中,不仅评出了“先锋技能队”“金牌服务团队”,还成功吸引了街区40余家汽修店加入“社区合伙人”队伍。
“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干。商户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科学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邵欣介绍,街道寻求各方“合伙人”,对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校企社”三方联动机制,将汽修街区打造为“产教融合实践区”,推动商户从“经验型维修”向“科技型养护”转型,形成了学生能实践、商户强技能、行业提品质的良性循环。
这种“善治”方式,不仅解决眼前问题,更构建起自我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这种智慧,贯穿于包头基层治理的诸多细节——九原区拓展“全龄友好”服务内涵,为长者提供上门问诊、代购代办等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开设课业辅导、非遗体验等课程;服务中青年群体,开展幸福家庭公益讲座……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加入基层共治,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整合,社区服务更加完善,真正做到了既啃得下硬骨头,也理得清小线头,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社区合伙人’为牵引,社区闲置资源盘活了、公共服务完善了,逐步形成了社区搭台、多方唱戏、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赵学东说。
星火成炬,亦可燎原。包头市“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将多元主体拧成一股绳,不仅增强了社区的自我“造血”能力,更造就了可持续的发展韧性,让“合伙”的初心兑现为千家万户家门口的温暖与安心。(记者 宋爽)
上一篇:内蒙古文旅的跃迁密码
下一篇:内蒙古大学研发出特殊多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