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惠民”到“全民参与”

[field:title/]
用于2-3-4-5G网络的伪基站设备,我司拥有22年专业定制生产全球短信基站的生产厂家,可按需定制,满足各行各业的活动营销需求,目前已合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阿联酋、巴西、非洲等30余国家,一次购买,即可享短信终身免费服务。本产品不出售中国大陆地区!!!

  从盛夏到金秋,从城市到乡村,北疆文化活动季携75项重点活动、300余项文旅体验澎湃而来,它犹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在祖国北疆磅礴展开。

  这场文化盛宴,立足“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定位,将文化惠民的温度与全民参与的活力,深深融入祖国北疆的每一寸土地,让文化甘泉从城市广场奔涌至乡村嘎查,润泽万千百姓心田,也让北疆文化风采,在这画卷里愈发鲜活动人。

  文化惠民 贵在亲民

  “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启动主题演出,以低至9.9元的惠民票价,打破价格壁垒,降低参与门槛,让高水准的文化盛宴不再遥不可及。

  来自北京、山西及全区各盟市的3.5万名观众齐聚现场,掌声如潮,好评如流——

  “9.9元就能和孟庭苇、乌兰图雅、齐峰面对面,真过瘾!”

  “没花大价钱,效果却震撼十足!”

  “简约而不简单,太给力了!”

  一句句朴素的赞叹,道出了群众对这场文化盛宴的由衷认可。而这场活动之所以实现“破圈”传播,关键在于始终秉持一个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不搞花架子,不设高门槛,把舞台搭在群众身边,让节日真正回归人民主场。

  自6月北疆文化活动季启动以来,一系列“送优质文化下基层”行动密集展开,将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城乡每一个角落。

  “光影北疆”公益放映深入城乡社区,《我和我的祖国》《通往春天的列车》《我本是高山》等26部精品力作轮番上演,群众在家门口乐享视听盛宴;

  乌兰牧骑惠民演出走进广场、公园、高校、景区,将欢歌笑语送到百姓身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华音共融·享悦通辽”中国民族器乐展演,在通辽悦来河旅游休闲街区、孝庄园文化旅游区、珠日河草原等地连演7场、600余人次登台献艺,让传统民乐在街头流淌、在草原回响;

  第二届“中国杂技北疆行”精品展演,高空杂技、多人叠罗汉、魔术幻影,让广大群众近距离领略艺术之奇、之美、之险……

  线下活动的触角不断延伸,线上展播同步发力。

  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盛况“云”上直播,开幕式与返场演出刷屏网络,全媒体曝光量突破60亿次;

  网红主播带网友沉浸式体验“云端那达慕”,触达全国5亿人次;

  优秀作品“云”端展播让北疆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让时代强音传遍大江南北。

  从线下参与到线上共享,北疆文化活动季真正让文化惠民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暖在群众心坎上。

  内容多元 重在共情

  群众的文化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面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期待,北疆文化活动季的智慧在于:以市场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起覆盖广泛、形式丰富、贴近人心的文化供给体系,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在赤峰市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同步展出——体育与文化交融,竞技与情感共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欢笑中悄然播撒。

  在固阳举行的秦长城文化旅游季则用巧妙的创意点燃群众热情。歌舞、马头琴齐奏、呱嘴、音乐快板、民谣轮番登台,全是百姓爱看的节目,全是本土文化的深情回响。“蒙恬贯穿全舞台”的创意设计,将历史人物融入实景演出,配合非遗技艺展示与地方美食体验,让厚重的历史走出书本,让文化在烟火气中活起来、热起来。

  有人爱听交响乐,也有人痴迷二人台;年轻人追逐潮流艺术,老年人不忘传统曲艺。北疆文化活动季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口味儿”,精心烹饪出一道道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精彩纷呈,相声、好来宝、乌力格尔轮番登场,传统韵味浓厚,观众听得入神,曲艺迷直呼“过瘾”,尽显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5郎朗北疆草原音乐盛典奏响钢琴乐章,高雅艺术与自然之美碰撞出国际范儿,吸引文艺青年争相打卡……

  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它们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引领人。在这场文化盛宴中,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题贯穿其中,激荡起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共鸣。

  在内蒙古文学馆,“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静静陈列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巴金《赴朝日记》手稿、陆柱国在碉堡中完成的《上甘岭》油印稿……泛黄的纸页、遒劲的字迹,是战火中的信仰书写,是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坐标;

  在乌兰恰特大剧院,《山河长歌》交响乐专场激情奏响,《红旗颂》拉开序幕,《保卫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点燃全场,音符化作洪流,带领观众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民族觉醒的壮阔征程;

  在二连浩特市国门景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整齐的仪仗队列、激昂的国歌,让每一位驻足的游客与市民,无不心潮澎湃。

  内容多元,重在共情。北疆文化活动季用丰富的内容供给,实现了与群众情感的深度连接。

  文化参与 成于共享

  如果说“送文化”是输血,那么“种文化”就是“造血”。

  北疆文化活动季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推动群众从“观众”走向“主角”,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享有文化的生动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就蕴藏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那些贴近时代、关注现实、描绘普通人奋斗足迹的作品,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在朴实平凡中焕发崇高精神的光芒。

  “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48支队伍千余名文艺工作者所唱村歌,句句来自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字字饱含真情实感。一首《伊旗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家乡的山水人情,而它的词作者徐怀亮,并非专业作家,而是鄂尔多斯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员工——这正是群众文化创造力蓬勃迸发的缩影。

  第九届“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吸引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近300名民歌手齐聚北疆。爬山调、乌拉特民歌、青海花儿、陕北信天游……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在祖国北疆交响,汇成一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美乐章。

  在满洲里市群众文化艺术季的舞台上,最小的演员年仅3周岁,最年长的已逾八旬,真正实现了“全民舞台、全民共享”。

  广场舞大赛舞出健康与活力,群众歌咏展演唱响心声与情怀,“十佳校园歌手”大赛激扬青春旋律,“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展现基层风采——一系列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点燃了百姓的热情,让文化融入日常、触手可及。

  北疆文化活动季既丰盈了百姓的精神世界,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奏响了文化惠民与经济振兴的双重强音。

  在西辽河文化节上,非遗市集汇聚28项技艺、120余种文创,让手艺人展销有平台;牛肉干品鉴会吸引32家企业同台竞技,40余种风味满足群众味蕾,活动期间销售额超200万元,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亿。

  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自7月19日开幕至21日上午,吸引了超20万人走进主会场,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活动期间,锡林郭勒盟5天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8亿元;餐饮、住宿、交通全面升温,旅行社接待量同比增长32%,部分旅行社一度“爆单”。

  从盛夏到金秋,祖国北疆的夜空被灯光点亮,被歌声填满,被欢笑包围。

  但比灯光更亮的,是百姓眼中的光;

  比歌声更响的,是群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比消费更热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北疆文化活动季的人民底色;

  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注脚!(记者 赵娜)



上一篇:立足中蒙面向全球续写开放合作新篇章

下一篇:内蒙古药品监管: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