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十份简历,是按照您公司招聘需求选出来的,都是经过西城区就业服务部门筛选过的。”在中国文化大厦产业园区内,物业负责人孙女士将一叠就业简历递到园区内企业的人事专员手中。就在今年,中国文化大厦产业园区的物业管理团队有了一个新身份,成为了园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中国文化大厦坐落在西城区广外街道,园区内企业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领域,且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在日常的联络中,物业方也会关注到企业的发展问题,会经常的听到企业人事专员提到在招聘过程中的难题,在网上发的招聘公告,来面试的人不少,但是精准度不高,单独出去招聘又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入职的人员,来到公司不久刚刚熟悉工作又离职,还需要继续招聘。孙女士听到这些,也只能安慰一下,感叹就业难,用工也难。
没想到的是,这一痛点被西城区的就业服务部门精准捕捉到了。广外街道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提议与园区物业管理方共同为园区企业解决招工难题,也为更多的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平台。
“起初,我们只专注于传统的物业服务范畴,这一转变,让物业管理团队从传统的‘修修补补’服务,破圈延伸到了为企业‘招兵买马’的新领域。”孙女士介绍到,以往园区企业对于专业技能过硬的青年人才需求,物业管理方也是爱莫能助,如今,通过区、街两级的就业服务部门,积极联动辖区高校资源,与物业管理方共同构建起“街道-学校-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成功打造中国文化大厦产业园区青年就业孵化基地,将优质人才送到园区。
西城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将就业服务送到园区,建立园区青年就业孵化基地,推荐优秀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专项招聘等方式,为青年人才搭建了从岗位体验、技能锤炼到稳定就业的全链条成长阶梯,同时也为园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人才供给。截至目前,园区已成功助力33名青年人才迈出了职业生涯的关键第一步。同时,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也能让实习生与企业产生良好关系,为未来就业提供就职方向。
在西城区,像这样政府与物业“双联动”的服务模式并非个例。什刹海街道的西什库31号院、天桥街道的富力摩根大厦等就业服务站点,都在积极复制推广这一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这一创新模式正是西城区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在深耕园区的同时,西城区还将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至社区、商区、校区、站区,把公共就业服务送到企业门口和居民身边,推动就业服务向精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如今,西城区通过遍布全区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服务站点,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就业服务网络。这一网络持续开展劳动力数据摸排、岗位采集、资讯发布和精准匹配等多元化服务,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援助与技能培训,让“业美就在西城”的服务品牌更加响亮,全力朝着建设“就业福地、兴业沃土”的目标稳步迈进。(何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