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如何提质增效,一些上海民营企业的选择是——
拥抱变革,做“先吃螃蟹的人”
在GDP已经突破5万亿元的上海,民营经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上海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
近日,记者走进一批上海“专”“精”民营企业,探寻当下的民营经济如何提质增效。
拥抱变革,做“先吃螃蟹的人”
在“反内卷”成为民营企业高频关键词的当下,企业如何找到新动能?对于一些上海民营企业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做“先吃螃蟹的人”。
接连运营出“消失的法老”“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等沉浸式体验爆款项目的博新全宇宙,是大空间沉浸式体验互动模式赛道“先吃螃蟹的人”。最初推出法老展时,博新全宇宙只计划运营四个月,但“火爆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超出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想象”,最终成功转为长期展。在博新全宇宙创始人、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祎程看来,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得益于AI赋能和设备适配能力的突破,让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能够走向世界各地,而不受制于物理空间的限制。“我们期待有更多好的内容生产者。”唐祎程说。
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想也充分感受到了时代变革所释放的红利。成立至今,黑湖科技助力3万家大中小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亚太地区服务工厂数量最多的工业软件开发商之一。在AI转型的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这正是黑湖科技所锚定的市场。当下,各种新兴大模型不断迭代发展,给黑湖科技带来了更大的技术便利。“选择更多,市场心智也更成熟。”李想期待,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为中国制造带来更丰富的科技实践。
产业集聚,链主引领创新
2011年,当薛敏决定在上海创办一个主营高端医疗装备的企业时,中国市场80%以上的CT、90%以上的磁共振和100%的PET-CT都是进口品牌。
在十余年时间里,薛敏所创办的联影迅速成长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一举扭转了过去几十年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迄今为止,联影产品已经进驻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家临床及科研机构,推动3.0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破冰,助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薛敏表示,上海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周边长三角地区完备的产业集群,给了联影成长的重要动能。“可以说,长三角的产业化能力和设施配套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诞生在上海,也意味着联影背靠广阔的医疗市场,有着产学研全链条的深厚支撑。联影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医院的深度合作,也构成了企业在产学研融合创新层面的优势。
反过来,一家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同样明显。如今,通过技术赋能与供应链生态共建,联影医疗已形成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优质国产供应商,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百家,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不约而同,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也在受访时反复提到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助力。“上海有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我们有很多核心的部件,比如关节等,都来自周边的工厂企业。”
身在智能机器人这样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行业,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之一,智元感受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所激活的强大动力。“无论是供应链的升级,比如今年以来一些零部件的大规模量产,还是操作类、环境理解类等大模型的迭代,都会让机器人成长得更快。”
要素涌流,释放更大动能
“从创业初期,细胞治疗行业还不被看好的时候,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科委、经信委已经在这一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把自己形容为“张江创业老兵”的和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潘讴东谈起创业之路,依然颇多感慨。至今,和元生物已有逾5000平方米综合研发生产平台,以及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资逾15亿元建设、近8万平方米的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
做创新药,“烧钱”是常事。在上海,从前期的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到多轮融资撬动更大资本要素,和元生物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政策和健康的投融资营商环境的托底。
城市能级提升与企业发展历程,常常相伴相生。在上海长宁的“硅巷”,西井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谭黎敏特别强调了“AI+场景”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西井科技在物流层面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足够的应用场景所推动的技术与产品迭代。
就在近日,西井科技成功中标上海机场移动式FOD跑道巡检设备项目,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打造全球首个“AI+自动驾驶+FOD探测”应用范例。这不仅开拓了“AI+自动驾驶”在FOD防控的新应用,还证实了该技术在复杂机场场景中的可靠性,为智慧航空提供关键支撑,推动智慧机场建设向纵深发展。
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涌流,正在让上海这片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进一步成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一流企业竞相涌现的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