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上海商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为“品牌强国”建设提供“上海方案”
由“品牌集聚地”跨向“品牌策源地”
品牌强,则企业强;品牌兴,则城市兴。昨天,《加强上海商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上海用一套精密的“政策组合拳”,为商业品牌打造从萌芽到参天的完整生态系统。《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商业品牌集群、更加有效的商业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提升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
向“品牌策源地”跨越
《行动计划》指出,上海将从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新锐品牌、培育孵化初创品牌、推动老字号焕新发展、加力发展新消费品牌五个维度出击,建立梯度培育机制,让上海由“品牌集聚地”向“品牌策源地”跨越,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品牌强国”建设提供“上海方案”。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始于一粒种子,《行动计划》提出,在品牌的出生、成长期,要为“种子”打造最优质的育苗基地。比如,在时尚消费、智能穿戴、文创潮玩、食品餐饮、文娱体育等领域,鼓励新锐品牌在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电商平台集聚发展,协调相关商铺、流量、专业服务等资源支持。
对于更早期的初创品牌,则提出将打造若干个政企合作的“上品秀场”,鼓励集中式商业、特色街区、商务楼宇为初创品牌提供空间资源,帮助初创品牌展示推广。
到了品牌成熟期,《行动计划》又提出支持具有较强领先优势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发展,升级首发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潮流在上海首创、首发;支持知名品牌企业设立全球品牌管理中心和品牌总部,加快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上海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认为,上海培育品牌的底气就在于1小时都市圈内覆盖世界级制造产业链与外贸航运枢纽,为品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乐于尝新求变的消费群体,又为品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土壤。《行动计划》将加速上海消费价值链闭环的形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精准施策“人和钱”布局
品牌竞争的核心,始终是要素支撑的竞争。《行动计划》在人才与金融领域的布局,恰是直击品牌发展痛点的精准施策。
对新锐品牌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落户直通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对老字号品牌,加强掌门人、传承人与工匠队伍建设。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将着力引进国际一流商业品牌管理人才、建立全市专业人才库。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同样是上海梯度培育品牌的关键一招。针对知名品牌,《行动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面向新锐品牌,利用市融资信用平台为商业品牌赋能;对初创品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结合实际为初创品牌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推动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加强对初创品牌的培育支持……这些“不看出身看潜力”的差异化支持,打破了传统融资中“重规模轻创新”的桎梏。
品牌出海将有“服务矩阵”
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天地中讲好“中国故事”。《行动计划》提出,搭建“服务矩阵”,从海外展会的高品质展厅,到国际化连锁经营的开店支持,从优质品牌资产的并购赋能,到通过文化传播带动商业品牌出海,为品牌出海提供全方位的海外拓展支撑。
更为难得的是,上海并未忽视品牌出海的“安全底线”。商标恶意抢注、跨境电商诉讼等纠纷,曾让不少中国品牌在海外遭遇“成长的烦恼”,而上海构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是为品牌筑起的“防护墙”,让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走得稳、走得远”。
“全球市场从不缺‘中国制造’,缺的是兼具品质、品牌与标准的‘中国精造’。”高端消费产业研究机构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说,“上海的政策设计,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无论是人才培育、金融支持,还是数智赋能、出海保障,最终都指向‘推动品牌高端化’这一目标。”这既是上海探索的方向,也是中国品牌全球突围的必由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吴卫群)